金属工艺的心手合一

时间:2022-09-08 06:13:07

金属工艺的心手合一

1983年,笔者尚在东海大学美术系求学期间,经由复合媒材的课程中学习将非金属素材如砂纸、木头、自然树枝、皮与压克力等等与金属一起纳入作品的创作,体验出复合材质的运用与材质作为创作语汇的多种可能性,引起我对金属材质的注意,并在1987年的毕业制作选择了工艺设计,分别以印染作品与金属饰品制作取得学士学位。在当时,台湾金工学习须透过家传或师徒制的管道,而学院教育中并无完整的金工课程,所以大部分金工制作的技巧如焊接、切、磨、抛光等技术,还是得就教于从事小型金属礼品加工业的父亲,深切地体验到金属工艺在学院教育中的不足与资源贫匮的痛苦,奠定了日后海外求学的因素与返国推广金工的决心。1993年至1995年在美求学期间,如猛龙饿虎般的阅读图书馆内所有金属工艺技术性的书籍,加以实作操练以习得金工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著作《考工记》记载着工艺的本质:「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工艺中分为三个层次:创造发明的为智者,能够了解技术并讲述为巧者,而熟悉并守成技术是为工匠。从事工艺的人必须具备智与巧,结合观念创意的精神层面与手工技术的制造层面,并且藉由世袭而传承工艺才能称为工艺人。中国美术中的「技术往往为文人与艺术家鄙夷,视为阻碍精神性发展、一种形而下的劳动。美学家蒋勋在《器·手作》推荐序中指出:「中国在唐宋之间所形成的文人阶级,主导美术动向,开创文人画水墨意境,成就优雅的文人美学。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原来强大的民间工艺传统受到压抑,阻碍了「技术的发展,使「美失去物质技术的基础支撑。两三千年以来,不论东西方,「工与「艺历经从合一到分离甚至刻意强调艺术家的「创造与工匠的「制造之间的不同,也形成「工艺与「艺术的分流。「工艺一辞,原本就涵盖两个概念。「工是技术,「艺是精神内涵,工艺指的是技术与材料在创作者美学思维下的表现与掌握。技术、材料与工法在工艺创作上为缺一不可的条件;同样是手的劳动,在工艺的创作中为创作者精神与感官实践的不二法门。因此在探讨工艺创作中的表现性方面,必须兼顾「工与「艺的部分,否则「技术的发展,反而使「美失去物质的支撑,连带使精神性的追求也落于空洞贫乏。台湾金工创作教育重要推手的徐玫莹,在她的创作集《阅读金属》书中也明确地指出「技艺与技法关系密切、当技法被学习、理解、熟练后,才有可能进入技艺的殿堂。技艺是超越技术性、物质性、知识性的,它是一种境界。技艺是一座可敬的高山,技法则是帮助登山者锻炼本事的利器。更说出「工与「艺二者不可分离的重要性,从事金属工艺创作之人不能空有观念而无驾驭材质与技术的熟练能力。

技术与材料的创新、研发或使用方式也关系工艺作品的表现性,新的样式与材质带来造型或使用上的多样性,随着时代演变,工艺发展与日俱增。对于金属工艺而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生产与制造的冲击,工业上的技术与动能制造的方式渐渐为工艺界所使用,手工制作不是工艺唯一生产的方式;材料科学与科技进展促使新材料不断制造出来,旧的材料也被开发出新的使用方式。面对二十一世纪数字与信息的时代,笔者自己经常思考新的材料与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因此,在近几年以工业上常用的材料-铝或铝合金、工业技术-阳极处理与染色与技法作为工艺创作的材料与技术,探索工艺创作于艺术表现、材质表现与实用功能在当代应该呈现的面貌。

有别于古老的「五金,铝至十九世纪初才被发现,由于当时取之不易,使铝的价格高于黄金。随着科技与材质特性的研发,铝展现了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和阳极处理后可上色的极佳外观,因而受到很大的应用发展。铝本身为灰白色金属,但通过阳极处理产生屏障膜的过程当中,使得金属得以染色的表现吸引了笔者对铝材进行创作的动机。中国水墨画中墨韵渲染与留白那种写意中,其偶然中的必然性一直令我着迷,铝表面流动的色彩使流动的想法有了呼应。除此之外,反光为金属材质的重要特征,色彩占据的金属表面还能够有光的重要特质而与纸张或画布的表现有了差异性。然而金属毕竟不是画布,要在铝材上施色,必得通过阳极处理并在屏障膜封口之前层层迭色,一旦出错或者不满意,所有的过程都要重新来过,如同写意画的一次性机会,必得聚精会神、意在笔先。

为了使金属光与色彩能有最纯粹的表现,造形采低限的「圆或「方等几何造形作为器形。「圆在视觉上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有着极佳的聚焦效果,在哲学意义上被认为是最完美与完整的图形。作品「落雨系列、「晨暮、「白露、「秋分、「秋实、「冬至来自对天空与大自然色彩的观察,四季与阴晴靡雨、晨昏暮色皆为取材的对象。生活中的幸福发生在行、住、坐、卧中可以感受到的美好,将天空中的色彩幻化成阳极处理后的染色盘器中展开。每组器物上或敲槌、或磨刷出不同质感,以丰厚不同主题下材质与色彩的相辅相成。

「方常被视为「圆的相对,有「正直之义。作品「不守规矩联盟系列-大云吞皮容器,意图打破金属给人坚硬的感受而赋予柔软的像云吞皮(馄饨皮)可以揉捏的假象,同时也藉以破除

制式器形的规矩而展现器物的随意性;「不守规矩联盟系列—线容器是创作者的留白,留给使用者介入,整个容器是以同心圆方式切割出线段,透过拉扯与撑张,使用者可以随心造出容器形体的变化;此外,也容许光与影的介入。拉扯所产生的金属与金属间隙成为透空,光线穿透并造成线性般的变化,「实的发亮反色光彩的金属线性表面,与「虚的黑色影子线条成为观看的重点。

因为书写工具毛笔的产生,使线条的表现在中国艺术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观看中,视觉的流向为线条运动的方向,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不同线条的粗细、走向会产生不同的节奏。笔的使用方式主宰线条的特征,用笔之轻重、缓急、干湿与角度等等构成书写者可以被辨识的痕迹。作品「线条为2005年初次接触铝阳极处理技术,运用多层次染色的方法,将书法中文字的意义抽离,留下纯粹的线条或飞舞或停驻。

不论是主题的选择或是材料的使用方式,文化的影响始终反映在笔者的创作中,笔者创作的工艺对象在生活空间中被使用,物与人的距离贴近,可以容许使用者有自己的使用方式,使工艺回归生活美学这也是自我对于工艺创作的期许。当代的科学技术与信息传递越发快速,使我们目不暇接。台湾历史上所构成的多样性的社会文化而孕育出丰富、冲击与包容的特质,也成就台湾人接受新事物与喜欢创新的根性。第三波的工业革命—3D Printing 技术已蓄势待发,造形的运用程序也越发成熟与直觉使用。工艺的高度在于技术的掌握与创作精神的心手合一,面对未来,或许可以思索这些技术材质能否成为工艺家手中的一个利器,成就具有时代性的「工与「艺。

上一篇:瑞士及全球手表行业状况 下一篇:游刃有余 澄怀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