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病患:口服庆大霉素,也要注意毒性

时间:2022-09-08 04:43:12

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庆大霉素的主要给药方式,除静脉给药和肌内注射外,还有口服、灌肠、膀胱冲洗、外伤换药和雾化吸入等方式,其中静脉给药和肌内注射后,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血药浓度高,容易引起耳聋及肾毒性等副作用。那么,口服庆大霉素是否就很安全,可以放心使用呢?研究表明,口服庆大霉素也可能会发生耳聋及肾毒性,尤其是老幼病患者。

肾毒性、耳毒性抗菌药物

庆大霉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由小单胞菌产生的多组分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治疗窗窄,易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肾毒性发生率高达10%~20%,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以及肾小管坏死等,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低磷、低钙、低钾等。

庆大霉素还是“耳毒性抗菌药物”中的一员,如果使用过量,疗程过长,便会在内耳蓄积,最终伤害听神经末梢。如果受损部位是耳前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眩晕、步态蹒跚;若受损部位是耳蜗,则会发生耳鸣、耳聋等症。由于此药主要靠肾脏排泄,若肾功能不好,药物将更难以排出,因此,更易导致耳聋。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庆大霉素的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庆大霉素的临床使用,但由于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口服并不安全

庆大霉素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和灌肠两种形式,既往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疾病。其中,口服给药的适应证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灌肠给药则主要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净化,以及不完全肠梗阻患者肠道术前的清洁准备工作。两种给药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除了庆大霉素能有效覆盖肠道菌群外,还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庆大霉素分子极性大,应用后肠道局部浓度高,并且口服后在肠道功能正常时吸收较差,约为2%。所以,曾经普遍认为口服庆大霉素是安全的。

其实,庆大霉素口服后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时有发表,主要表现为肾衰竭、耳毒性(尤多见于幼儿)等。研究证明,肠道正常状态下口服庆大霉素,尿中可出现2%庆大霉素,但在急性胃肠炎时口服庆大霉素,尿中药物可增加至10%,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概率大大增加。分析造成庆大霉素吸收增加的原因,可能有:①肾小球重吸收增加:急性肠炎可以造成体内大量水分、电解质丢失,同时如患者液体补充不足即可以造成低血容量,反馈性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增加药物在肾脏的蓄积;②急性肠炎损伤了肠道黏膜,导致吸收增加;③不完全肠梗阻延长了庆大霉素在肠内的驻留时间,导致吸收增加;④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脏器功能的持续性衰退,造成药物排泄能力降低,继而导致不良反应。

老幼病患更危险

鉴于已知口服庆大霉素可能造成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患者口服庆大霉素时,需关注其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发现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耳聋的另一个致病机制是以线粒体基因突变为基础的“遗传性药物性耳聋”。 研究发现,当线粒体基因第1494和1555位点存在突变时,携带该突变基因的个体对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极其敏感,甚至会“一针致聋”。如果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群,即使口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其耳毒性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临床证实,肾脏有疾病的人群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果必须使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在用药前可常规行耳聋基因诊断,排除携带有线粒体1494和1555位点突变可能,而一旦被证实携带有突变的基因,一定要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老年人、儿童则应根据年龄应用合适剂量,不能过量或过长时间口服庆大霉素。

口服庆大霉素治“胃病”,疗效有限,副作用增加

在医院门诊,常会碰到要求使用庆大霉素针剂或片剂口服治疗胃病的患者。事实上,这种疗法虽然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十分理想。引起胃窦炎和溃疡加重及复发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栖居于胃高度酸性环境中的黏液凝胶层下面,庆大霉素用于口服时,消化道只吸收1%~3%,这个浓度不仅不足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还可能导致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

上一篇:后续中医保驾,让“支架”更通畅 下一篇:关于完善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