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人前传》 中的信仰挣扎

时间:2022-09-08 04:26:56

[摘 要] 影片《驱魔人前传》用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西方古老的命题,一个在经验理性之下常常被思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尘俗世界中无辜者受难的问题。影片的主人公梅林神父是约伯原型的再现,影片可以说是电影版的《圣经•约伯记》。梅林也走过了由信仰到怀疑再到信仰的道路。梅林的非洲之行是一段惊险的寻魔、驱魔之旅,也是一段信仰的挣扎和进取之旅。梅林自身心灵的矛盾斗争是这部影片内在的主线,驱魔人必须驱走自己内心的魔才能驱赶外在的魔鬼。

[关键词] 《驱魔人前传》;约伯记;基督教文化;原型批评

电影《驱魔人前传》是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恐怖电影《驱魔人》的前传。经典恐怖片《驱魔人》在1973年掀起轩然大波,它由著名导演威廉姆•弗雷德金(William Friedkin)执导,该片曾拿下了10项奥斯卡提名。《驱魔人》里的那个年老神父40年代在非洲大陆曾成功驱魔,而这个发生在非洲的故事在《驱魔人》里只是几句话简略带过,《驱魔人前传》就是详细地讲述了这位年老神父年轻时在非洲遭遇到的奇特而异常重要的经历。《驱魔人前传》从1997年开始筹拍,到上映其间历时8年,华纳公司煞费苦心多年筹划就是想拍摄出能够与当年的《驱魔人》如出一辙的影片。

在正式上映的《驱魔人前传》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情节和画面上的恐怖,其恐怖程度可以与经典的《驱魔人》媲美,甚至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驱魔人前传》的制作在某些方面可谓更加精良,其宏阔场景和特技画面使得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恐怖。

但是,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往往忽略了其潜藏在恐怖之下的一股内心斗争的暗流,一部心灵成长的历史。这心灵的流动是细微的、个体的,但同时又是一段人与信仰、人与上帝的对话,这对话充满了痛苦的怀疑和拷问。这种拷问和怀疑不仅折磨着电影主人公梅林神父,也曾折磨过很多经过经验理性洗礼过的欧美基督徒知识分子。梅林神父自身心灵的矛盾斗争是这部影片内在的主线,它和整部影片叙事的发展紧密相连。外在的是驱魔人驱赶外面真实的魔鬼,内在的是驱魔人首先必须驱走自己内心的魔鬼,不受撒旦的诱惑,这样才能完成驱魔任务,达到自我救赎。在欣赏这部影片时不能忽视这条内在主线。

一、原型人物约伯

影片《驱魔人前传》用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西方古老的命题,一个在经验理性之下常常被思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尘俗世界中无辜者受难的问题。影片的主人公可以说是约伯原型的再现。当虔诚的信徒,当一切无辜的人受到戕害和苦难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既然上帝是那么的怜爱人类,为什么还要允许魔鬼撒旦和苦难存在?这就是“约伯的责问”。《驱魔人前传》也许是西方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再一次表现,可以说这是电影版的《圣经•约伯记》。

在《圣经》的《约伯记》中,虔诚的义人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1)上帝赐福了他,让他有了很多儿女,也让他拥有了巨大财富。这个时候撒旦向上帝说约伯对上帝的信仰是因为他得到了财富和子女,如果把这些东西剥夺掉的话,约伯必然弃离上帝,上帝便允许魔鬼撒旦可以随便毁掉约伯的财富和杀死约伯的子女,结果虔诚的约伯慢慢失去了自己的财富和子女,并且疾病缠身。但是义人约伯没有弃离上帝,虽然他也为这些明显的不公责问上帝,然而他还是在责问和怀疑中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没有在试练和魔鬼撒旦的迷惑下失去自己对上帝忠实的信仰。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情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约伯记》,42:2-3)约伯意识到上帝是万能的,虽然他不知道上帝为什么容忍邪恶,但是上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上帝允许撒旦在人世间犯恶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不是我们弱小的人类在堕落的世界中能够想清楚的。试炼和迷惑也许只是人求神帮助的机会,上帝在给予我们力量和机会去要坚定我们的信仰!

在奥古斯汀(Aurelius Augustinus)的《忏悔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在探讨罪恶的来源的问题,他向上帝不断地责问道:“他为何选择留下罪恶之种,而不用他的全能将其清除?难道罪恶竟能违反上帝的意愿而存在?”①虽然他最终作出了新柏拉图主义式的解释,但是在他悔改之前的痛苦思考和怀疑中我们也看到了约伯的影子。他认为上帝允许苦难的存在是为了人类接近上帝,不遗弃上帝。苦难和悲痛促使人们向上帝祈祷,促使人们追求至善,正如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一样。

同样,《约伯记》激动着陀氏一生,让他震撼的是约伯的那种启示性的信仰力量。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我正在读《约伯记》,它将我带入病态的兴奋之中。”②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人公伊凡是以一个怀疑者的身份出场的,他说:“我不是不接受上帝,我是不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③伊凡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允许有着那么多恶的世界存在。但是在一段精神历险后伊凡最终认为我们人类的那种“欧几里德式的头脑”是无法思考上帝的用意的,即信仰是无法通过理性的逻辑和现实论证得到,它是非理性的,超功利的。冲破理性论证设置的那堵墙才能把握一个完整的世界。舍斯托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过起孤独的生活是为了摆脱……由理性辩护的世界。”④陀氏、伊凡和约伯一样,在痛苦中质询和无条件地皈依上帝。

二、梅林的怀疑和梦境

“约伯”是西方人抹不去的情结,《驱魔人前传》的主人公梅林神父是“约伯”原型的再现, 也走过了类似于“约伯”的那种“信仰――怀疑――信仰”的道路。

梅林在影片中的首次出现是在埃及的一个市场上,这个时候二战结束不久(1949年),他的身份是一个考古学家。这个时候的他没有笑脸和亲善的态度,不修边幅,他似乎经历了人生巨变,不问世事,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失望,有些近于冷酷。他坐在一个狭窄嘈杂的市场上独自地喝着酒, 这个时候一个自称是萨米亚的神秘男子出现了,他委托梅林去东非寻找一个古董。从萨米亚口中观众得知,梅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考古系,是宗教圣像方面的专家,二战间曾经是神父。影片此时向观众设下一个疑问,同时也是神秘男子向梅林提出的疑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一个虔诚的神父突然变成了一个唯物主义的考古者。正如神秘男子所言,这个曾经的神父现在是一个“什么都不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人”。他似乎不再相信神,不再有信仰,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和理性的判断。

他的这种不再相信上帝不仅表现在他的穿着上,也表现在他的言行中。他鬼使神差地听从萨米亚的委托来到肯尼亚后遇到了协助他的年轻神父,当这个年轻神父非常敬佩地称呼他为梅林神父的时候,梅林改正他说,我是梅林先生,并且后来对小牧师说他自己没有信仰。他遇到美丽的凯瑟琳的时候也改正对方说自己是梅林先生,不是梅林神父,他表示他对牧师生涯一点兴趣都没有了。随着埋在地下的教堂的进一步挖掘,虽然教堂的奇怪设置让他感到惊讶,一些灵邪事件也慢慢浮现,但是梅林对此的解释非常理性化,他说“用邪灵来解释这些会容易很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源于人类本性”。他用现实理性去解释一切灵异的事情,并且觉得可靠万分。

从他表面的言行看出梅林似乎俨然变成了一个拒绝上帝的人,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他心中的上帝真的完全死了吗? 他内心再也没有波澜和斗争了吗?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埃及的那个市场中,他虽然看穿了儿童乞丐的骗人把戏,但他还是笑着给了他一些硬币。脸上长疮的杰弗里和英国军官,这些在肯尼亚的很多西方人是彻头彻尾的冷酷的无神论者,对当地土著表现出极端的蔑视和凶暴。而相比之下,梅林总是在护着当地土著,对约瑟夫等当地土著黑人是友善和关爱的。他的善性和友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出基督教所着重宣扬的那种博爱精神。而他故意作出的这种不信神的宣称,正是以一种别样的姿态来向上帝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自己无可抑制的怀疑。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当委托他寻找古董的那个神秘男子问梅林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时候,他没有做出回答。同样,凯瑟琳以同样的问题问梅林的时候,梅林只是随便找了个托词。他没有向提出疑问的人倾诉,因为促使他转变的那个事件让他如此痛苦和困惑,这个痛苦和困惑过于巨大以至于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巨大的痛苦来自于正与反的思想斗争。他心中充满着斗争,他向上帝发出了自己的拷问!

埋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困惑往往通过记忆和惊梦表现出来。影片就运用了这种常理来很好地叙述了梅林的精神秘密。梅林脑中不断闪现出以往的一个记忆画面,他也不断地被同一个梦惊醒。这个记忆深处的画面常常让他惊醒说明就是这个事件让他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梦境可以很好地回答神秘男子和凯瑟琳向梅林提出的疑问:“在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正是这个事件让梅林从一个虔诚的神父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似乎已经不信上帝的人。

这个梦境(或者回忆)虽然反复出现,但不是一开始就完整显现给观众的,而是一次比一次长,最后才完整地把事件展现给观众,让人慢慢地理解了这个痛苦而可怜的神父的特殊经历。第一次回忆的画面是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天,一个傲慢而冷酷的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在街道上走着。第二次回忆的画面是那个德国军官把一批群众押至街头的教堂门前审问,梅林神父穿着教会服装站在群众的另一边,这个时候一个天真而快乐的小女孩边跳边唱地往这个人群中走去,德国军官随手用枪把那个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小女孩给打死了。在开枪之前,德国军官说了一句:“上帝今天不在这里。”而当回忆的画面播放到枪声响起来的时候,现实中的梅林突然浑身一颤,他异常痛苦,扔掉了手中的稿纸,把椅子用力地砸向床。第三次的画面把事件向前延伸了一点,主要是德国兵把群众从躲避的教堂中拖拉出来的情景,还有就是小女孩被枪杀的回忆更为详细。同样,他被这个枪杀的镜头惊醒,大口喘着粗气。画面第四次的出现,是在梅林去挖空坟墓的时候的回忆,这次比较完整。德国军官叫梅林挑选10个人,他今天必须杀掉10个人,梅林说自己无法这样做,结果军官就把小女孩杀死来逼迫梅林神父挑选。但是梅林在祈祷上帝,希望上帝来帮助自己,帮助无辜的人脱离这群恶魔之手。可是,上帝没有来帮助这群人,最后他不得不挑了10个老弱病残的人让德国军官枪杀。

在那个人类自相残杀的年代,法西斯滥杀无辜,很多无辜者受难,很多天真无邪的孩童惨遭杀戮。梅林神父耳闻目睹,而他梦境和回忆中的那件事是他亲自经历的!以德国军官为代表的那种对神的极端不信像瘟疫一样在那个年代四处疯狂地传染。邪恶甚嚣尘上,盖过一切正义,虐杀着大批大批的无辜者,而被卷进战争机器中的许多人也变得邪恶起来。因此他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允许邪恶存在。在那么多无辜者需要上帝帮助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他自己在呼喊上帝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上帝难道真的存在吗?那个暴戾的德国军官轻蔑地嘲讽梅林的一句话,“上帝今天不在这里”,常常敲打着梅林,梅林神父像“约伯”一样由此开始怀疑和动摇起来,他觉得上帝不存在,没有所谓的神!无辜者为什么要受难?于是梅林开始什么都不信。

三、上帝对梅林的拯救

他在逻辑理性的推理下几乎彻底地丧失了信仰。然而上帝没有丢弃他,上帝试图拯救这个失落的灵魂,一个迷途的羔羊。

梅林像约伯一样,他所经历的事情也许都是上帝对他的试练,上帝始终在梅林周围注视着他,帮助梅林重新树立起一个更加坚定的信仰。梅林所遭遇到的事情似乎都是上帝特意安排的。如同小牧师对梅林所说的那样, “上帝把你带领到这里”,电影也正是如此去描述的。

委托梅林去寻觅小雕像的萨米亚似乎知道关于梅林的一切,甚至他的信仰的变化。但是影片没有交代他究竟来自于哪里,为何知道关于梅林的一切。(他对梅林提出的疑问显然是故意的,其实他是知道答案的。)萨米亚也许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指引了梅林开启那段精神之旅。当梅林去精神病医院找第一个去过埋在地下的教堂的贝松先生时,这个已经疯了的贝松准确地说出了梅林的名字,并且还朝梅林喊了一句:“上帝今天不在这里,神父!”而这句话恰恰是二战期间德国军官朝梅林喊的那一句,这句话让梅林痛苦万分,以致动摇了自己的信仰。而精神病医院的年老神父又似乎看透了梅林心中的思想斗争,他对梅林说:“你真的离上帝那么远了吗?”又预言性地对着梅林说:“他(魔鬼撒旦)是谎言之父,他试图囚禁你的灵魂……你将永远是个神父,只有信仰才能拯救你。”这似乎是上帝对梅林的训诫和鼓励,像《圣经•约伯记》中上帝现身对约伯进行训诫一样。这个老神父似乎也是上帝派来的。以上这些人似乎都对梅林非常熟悉。而最后驱魔的时候,魔鬼也知道梅林二战时的经历,更是用这个来进一步迷惑他,试图使梅林再次动摇自己的信仰。二战时期他在教堂前面经历了一场信仰的试练,二战结束后上帝又在暗中指引他去了肯尼亚,正是在这片古老非洲的大地上,梅林经历了另外一场精神历练和灵魂的涤荡,使他的信仰比作神父时期更加坚定,更加牢不可破!这场经历不仅仅是一次对神灵的切身感受,更是对信仰的更加深刻的感知。

四、梅林的皈依和驱魔

梅林到后来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魔鬼存在,当然更有上帝存在。肯尼亚的这个教堂被埋在地下是为了封住邪恶之神,而他寻找的小雕像正是这个邪恶之神的象征或者某种附体。天庭之战后路西法曾经沦落于此,这个邪恶之神即是路西法。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骄傲,意图与神同等,而堕落成撒旦。按照小牧师的说法,1500年前,这个邪恶之神迫使寻找他的西方十字军互相残杀,最后只有一个牧师活了下来。正如电影一开头所显示的那样,山野上全是死尸,很多十字军战士被绑在十字架上,头脚颠倒着。而现今,梅林不仅目睹了英国军队和当地黑人之间相互厮杀,还看到了他们各自内部之间由于受撒旦的诱惑而相互残杀,如同1500年前一样。由于对埋在地下的教堂挖掘,邪恶之神再次出现,并附着在凯瑟琳身上。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撒旦的目的就是骗取人的灵魂,他诱惑人远离上帝,远离以耶稣为代表的真善美,趋向堕落,如同骄傲使得路西法(撒旦)堕落成邪恶之神一样。人类如果不谦卑,过于相信自身力量,就会丢弃上帝,抛弃信仰,那么自身的邪恶就会无限制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梅林神父也是受到了撒旦的诱惑,过于相信自己现实理性的判断,抛弃信仰,不信神,变得骄傲起来,他和德国军官、英国军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一旦骄傲就会特别相信自己的理性思考,以为不需要上帝的启示,自己就能认识到真理,结果必然是质疑和怀疑上帝,而撒旦正看准了这一点常常对人们进行诱惑。一些自明的道理很可能是撒旦对人撒下的谎言,真正的真理却是要靠坚定的信仰才能获得,信仰不是思考得来的,而就是相信,相信上帝耶稣所明示给人们的东西。

梅林觉得不必再质疑上帝为什么允许恶和苦难存在了,神圣的上帝自有其安排,不是人类的头脑能理解的。他所需要的就是坚固自己的信仰,只有自己内心的信仰足够坚固,才能抵挡撒旦的诱惑,也才能帮助别人驱除魔鬼。只有信仰才能拯救自己和一切。当他在驱赶凯瑟琳身上的魔鬼时,魔鬼对梅林说:“上帝为什么要帮助你,你毫无信仰。”而此时的梅林已经不是内心挣扎时期的梅林,甚至也不是做神父时期的梅林,而是像“约伯”一样,是受过试炼之后在怀疑的基础上再次确立起信仰的人。他受到了神的启示。此时的信仰比作神父时更加坚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因而驱魔是必然成功的,上帝是会帮助和眷顾每一位信仰坚定的义人的。

在驱魔的关键时刻,魔鬼把虔诚热忱的小神父的尸体放在了梅林面前,又幻化出了梅林梦境中的那个被无辜枪杀的小女孩的身影,企图再次以无辜者受难来诱惑梅林怀疑上帝,削弱自己的信仰。梅林没有受到影响,他最后大声喊出的那一声“因主之名,我驱逐你”更像是自己大声地向耶稣基督表达自己的悔意,忏悔自己的罪恶以及宣告自己重新树立起来的虔诚的信仰。驱魔当然是成功的,耶稣基督在帮助他,帮助一个坚定信仰的人。

影片最后,以那个神秘男子萨米亚和梅林之间的一段对话结束,此时的梅林重新穿上了教会的神父服装。萨米亚说:“我相信你圆满完成了任务。”梅林说:“我没有寻找到你们要我寻找的东西。”萨米亚:“但是你发现了其他东西。”其实这个似乎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就是想让梅林通过寻找小雕像而发现更加珍贵的东西――信仰!

梅林的非洲之行是一段惊险的寻魔、驱魔之旅,也是一段信仰的挣扎和进取之旅。

注释:

① [古罗马]奥古斯汀:《忏悔录》,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② [俄]列宁格勒:《陀斯妥耶夫斯基全集》第29卷第二册, 1986年版,第43页。

③ [俄]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④ [俄]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董友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5页。

[作者简介] 朱丽军(1982― ),男,江苏丹阳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袁欣(1981― ),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西方文化。

上一篇:电影《夜宴》片尾音乐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杜拉拉升职记》语码转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