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公民生态道德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8 03:05:17

衡水市公民生态道德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以衡水市民为对象,对生态道德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人们高度认可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并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生态道德认知不系统,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与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形成生态道德自觉行为,探索其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道德法制化建设则是改进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衡水市民;生态道德;认知水平

一、问题提出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政治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题列为奋斗目标,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格局进行重点建设,这表明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步骤,是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也就是说,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的来源。[1] (P.54-57)综观当前生态道德研究文献,定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薄弱,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多,社会公民生态道德研究少。针对此研究现状,开展社会公众生态道德认知情况调研,非常必要,也非常有益。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由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民众,而发挥作用的则是三个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本次调查以衡水市公民为对象,从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职员三类群体中进行了抽样,体现了样本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问卷,结合对部分调查对象的访谈,课题组自行编制了《衡水市公民生态道德现状调查》问卷,从衡水学院、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中随机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回收率91%,对回收问卷进行校验,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93.4% 。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公民生态道德宣传力度不够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您是否知道生态道德这一概念”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4.7%的人做出了“知道”和“大概了解”选项,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不知道。有88.2%的人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生态道德概念的。这表明生态道德宣传渠道单一“生态道德”在宣传与建设方面不容乐观,生态道德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公民生态环境常识缺乏

为能让公众更形象地理解生态道德概念,我们设计了一组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题,如“纽扣电池的危害程度”、“塑料袋常态存放时间”、“汽车尾气一氧化碳含量”、“世界环境日及最近一届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等。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不知道”选项的比例平均为49.4%。尤其是后两项,比例高达“74.6%”和“88.2%”。这表明公众对生态环境常识仍处在认知的较低水平。

(三)公民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针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非常必要(82.4%),而且应从幼儿阶段开始抓起(70.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有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时,有99.4%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表明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势所趋。

(四)生态道德意识较强,生态法制意识淡漠

生态道德与法制意识密切联系,本次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两组有关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法制方面问题。前者如“您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态度,有94.1%的人选择了“非常反感”,对“使用一次性饭盒”、“ 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拒绝吃青蛙、蛇或其他野生动物”、“ 商品避免过度包装”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支持。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和噪音污染”属不属违法行为问题的回答中,仍有62.3%的公众选择了“不是”选项。这表明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较为强烈,但生态环保法制意识有待加强。

四、问题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对生态道德的认知主要存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公民生态道德宣传还不够到位,宣传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二是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深度不够,公众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还未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三是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快公民生态道德法制化建设,用法制的力量约束不文明的生态道德行为。

(一)进一步加强公民生态道德的宣传力度

生态道德知识的宣传应针对不同实践主体,采用不同宣传方法和方式。学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在“三进”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对社会公众而言,

应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共场所,如公园、车站、娱乐场所等,采用标语、公共电子显示屏或散发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公众获得生态常识;在企事业单位,可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方式,对全体职工进

行环保主题日教育活动,或举行环保在我心中征文演讲等活动,让每位职工全面了解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家庭教育则以社区管委会为单位,组织宣讲队深入千家万户,或开展社区生态道德知识讲座,举办生态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家长形成生态道德意识,自觉渗透于家庭教育中。本次调查显示,有88.2%的人是通过“大众传媒(即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这表明生态道德宣传渠道单一,户外和网络宣传不够。

(二)加快大众生态道德认知向生态道德行为转化

生态道德认识是形成生态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态道德理念和素质的教育、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生态情感的培养,行为规范的指导教育等。[2] (P.296-303)本次调查显示,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情感,如有100%的被调查者赞同支持国家实行的“限塑”政策,有94.1%的调查者认为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尽管如此,在生态道德行为表现上,还有不自觉的行为出现。如调查结果显示,如在“一水多用”上,分别有29.41%和5.8%的人选择了偶尔使用和根本没有选项。而在“主动宣传环保方面”,17.6%的人从来没有做过,说明生态道德意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没有形成自觉自愿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因此,深化生态道德教育,形成大众生态道德行为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三)着力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为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生态道德建设重要性认识,制定正确的政策与倡导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注重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关系。[3] (P.29-44)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道德建设考评机制,将生态道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对各部门生态道德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职工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学校要把塑造当代大学生生态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指挥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教务处、人事处、社科部、团委、学生处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机制。二是通过党团、社团工作,实践育人,建立活动机制。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爱心帮扶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体等活动之中。三是完善考评机制。把开展学习践行生态道德有机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放入院系评估、专业评估等指标体系,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公民生态道德素养的养成还需要加强法制化建设,将生态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具有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具有维护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态道德环境具有保障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法律与道德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4] (P.44-47)因此,加强和确立公民环境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营造生态道德建设法制环境,立足保护生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从根本上保证生态道德的健康发展。

公民生态道德水平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公民自觉的生态道德素质,必须选择和运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从生态道德现状调查来看,开展全民教育,实施规范约束和推动社会实践,不失为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致谢:徐东明、高春菊、刘占卿、孙瑞华也为本课题研究成员并参与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双霞.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生态道德研究回顾 与展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3.

[3]滕永直.公民道德建设之生态道德教育[J].沧桑, 2011,(1).

[4]杨立新,高原,郭珉瑗.论生态道德建设的法制保障[J]. 环渤海经济望, 2009,(8).

上一篇:浅谈芭蕾舞与宗教的关系 下一篇:论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