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2-09-08 02:49:43

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隶属中医“中风”、“卒中”之范畴。肝肾阴虚为其病机关键,因虚生浊,浊损脑络为其病理核心,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是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 方法 之一。

【关键词】 滋补肝肾 化浊行血 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医学 科学 技术的迅速 发展 ,疾病谱系较前有明显变化,昔日威胁人类健康的许多疾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缺血性脑卒中隶属中医“中风”、“卒中”之范畴, 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对其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 理论 进行探讨。

肝肾阴虚为其病机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认为肝为风之脏,中风的发病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内经》中还有“内虚邪中”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提示了正气不足,营卫虚弱,外邪入中,引起偏枯。张仲景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同《内经》一样,认为是由于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正气引邪,?僻不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风候》对本病病因仍承《内经》,依然认为“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所致。唐宋以后,医家们对中风的病因进行了新的探讨,他们充实了中风的病因学说和治疗方法,突出以“内风”立论。刘完素首先提出中风是由肾水不足,心火暴盛所致。《河间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削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明·张介宾提出“非风”之论,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景岳全书·非风》篇开宗明义地指出:“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他具体提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劳外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肝阳化风之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一章中认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若阴阳并损,无阴则阳无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更有风木过动,中土受伐,不能御其所胜。”

从发病年龄来看,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里的“阴气自半”指的是肾精不足。由于其精气自衰,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阴虚,以致肝阳上亢。正如叶天士所云:“高年五液皆少,不主涵木。”《素问·脉解》也指出:“内夺而厥,则为?痱,此肾虚也。”加之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虚劳病史,这些疾病的病理基础多为阴虚[1],“久病及肾”,更使肝肾阴液暗耗,阴虚更甚,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从 现代 研究 来看,任小巧[2]等发现肝肾阴虚证大鼠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胆固醇(tc)含量及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 治疗 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0.001),与临床实验研究一致,说明肝肾阴虚证患者存在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和自由基反应增强。这一系列的代谢障碍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汪成[3]等 应用 济阴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310例高脂血症病人,并与多烯康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济阴丸能显著降低tc、tg、ldl?ch、apo100b、lp(a)水平,升高hdl?ch、apoai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优势(p<0.05~0.01)。济阴丸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tc?(hdf?ch)]/(hdl?ch),对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一定 影响 ,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因虚生浊,浊损脑络为其病理核心

中风病因虽多,但情志失调、环境污染、饮食失宜、久病劳损、年老体衰诸般原因均能引起肝肾不足。肝肾阴亏可导致多脏腑的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而使体内的病理或生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污浊血液,生成血浊[1]。血浊日久生滞,脑络不通,则致脑瘀阻滞,发为中风。明·吴昆认为阳阳异位,升降失常也是导致中风的原因。他在《医方考·中风门》中说:“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吾师王新陆教授在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虽然许多患者在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定期查体或其他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些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或者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塞而就诊。即时看似无证可辨,但是如果仔细询问患者,则平时多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从病理性质辨当属于“血浊”。因此血浊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就作为启动因子,促发了卒中的发生。

补益肝肾,化浊行血为其基本治法

肝肾阴虚是中风的基本病机,因虚致浊,血浊污脑,是中风的病理核心。遵照治病必求其本之古训,补益肝肾、化浊行血则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基本治法。阴津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滋补肝肾可濡润脉道,增水行血,有助于血流通畅,水液充足,水助舟行,浊祛血行。所以,滋补肝肾有助于祛浊。反之,清化血浊可保障血液发挥濡养组织、充盈血脉、脏腑的功能,有助于滋补肝肾,从而达到调脏安脑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病理因素的祛除[4]。总之,滋补肝肾和化浊行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病理产物消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参考 文献 】

1 王新陆.脑血辨证[m].北京:

上一篇:六经营卫论 下一篇:双黄连注射液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