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08 02:07:15

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当中具有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由此引发消费者消费、贡献与创作与品牌相关的内容信息的行为。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解释虚拟社会资本及消费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的概念,进而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技术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对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分析,建构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影响的机理模型。模型显示联结强度与信息安全性等外部因素会影响消费者是维系、获取或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消费者消费、贡献与创作与品牌相关的信息内容受到外部与内部不同因素的影响,越是高层次的行为,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因素越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资本;消费者在线行为;扎根理论;数字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概述

“社会网络传播快乐、宽容和爱。社会网络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行为、思想、情绪,甚至是我们的希望。”社会资本作为嵌入在社会网络当中可利用的现实与潜在资源的集合,它对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所发生的行为和关系均有显著影响,例如社会资本有利于社会组织当中新知识资本的创新,社会资本影响着人们使用媒介的频率和习惯等。社会资本理论广泛用于解释与研究品牌传播方面的问题得益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由于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消费者趋向于在与他人在线互动中获取品牌信息,并且通过互动所获得的品牌信息相对于品牌主传播的品牌信息更具影响力,社会资本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因此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索影响消费者在线行为的因素。那么,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何种在线行为有影响?是如何影响的?以上是本研究拟回答的两个主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首先提出“虚拟社会资本”和“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行为”两个概念并解释其涵义;再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前人对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再次通过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建立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最后对该模型进行解释。

二、相关概念与文献述评

(一)虚拟社会资本

虚拟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关于社会资本,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多数情况下,如何界定社会资本取决于研究问题所属的领域。在营销传播领域,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主要从个体(用户/消费者)的角度结合两种视角进行定义,即关系视角与资源视角。关系视角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网络中个体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关系的总和,是嵌入于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构(Yuping Liu-Thompkins,2012)。资源视角采用林南(2001)及Janine Nahapiet(1998)对社会资本的界定,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个体可利用的现实与潜在的资源的集合,并认为社会资本具有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与认知社会资本三种维度(Chien-Chin Huang,Tung-Ching Lin,Kuei-Ju Lin,2009;Rebeca San Jose-Cabezudo,Carmen Camarero-Izquierdo,2012)。

本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存在于社会网络当中的关系本就作为个体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它既是关系同时也是资源,因此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网络当中个体可利用的所有关系与资源的集合。虚拟社会资本的概念始于对网络虚拟社区的研究,之后被广泛用于网络新媒介的研究,也称为“在线社会资本”,张洪忠等将其定义为“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虚拟社会资本与传统定义的社会资本区别在于其发生的场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嵌入于在线社会网络当中个体可利用的所有关系与资源的集合。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体能够创造新的社会网络,个体通过电子邮件、移动设备以及其他互联网媒介(脸书等)去增加他们的社会联结,当个体归属于某个在线社会网络之时,他就产生了社会资本。虚拟社会资本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一样,对在线社会网络当中的个体参与者产生影响,同时形成在线社会网络成员共有的规则、规范,促进在线社会网络协作效率。

(二)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

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consumers’online brand-related activities,简称COBRAs)由Daniel G.Muntinga等(2011)在《引入COBRAs模型,探索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动机》一文中提出,作者认为以往对于消费者在线行为的研究均采用分割的视角,例如对在线口碑传播(eWOM)的研究只聚焦于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播行为,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研究只聚焦于用户内容生产行为,而COBRAs模型作为一种消费者行为的结构性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媒介使用行为的一个整合性视角。

作者将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媒介使用行为由低到高分为三种类型,即消费、贡献、创作。消费是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媒介使用行为当中最低层次的行为,其中包括观看、收听与品牌相关的视频、图片、网络广播,加入品牌社区,在社会化媒体中观看与品牌相关的评论信息或产品介绍,等等;贡献行为包括在社会化媒体中评价产品或品牌,参与完善社会化媒体中品牌简介的写作,在网络虚拟社区或者社会化媒体中融入与品牌的互动,评论出现在博客、脸书、视频、广播等等网络媒介中的品牌信息;创作是最高层级的行为,其中包括与品牌相关的博客,下载与品牌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撰写与品牌相关的文章或评论。

然后,作者通过消费者动机产生行为的逻辑关系,使用访谈法总结了消费者基于娱乐、获取信息、获取报酬从而产生消费者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消费行为;基于个人身份、整合与社会互动、娱乐产生贡献行为;基于个人身份、整合与社会互动、赋权与娱乐产生创造行为。Daniel G.Muntinga等所提出的COBRAs模型关注的是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本研究认为此模型同样适用于在线社会网络当中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行为研究,其中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点击阅读或观看与品牌相关的链接、推送或文章、观看或收听与品牌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参与品牌社区;贡献行为包括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中对与品牌相关的信息进行评论或转发至其网络空间;创作行为包括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中撰写与品牌相关的文章、创作与品牌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表1)

(三)消费者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

消费行为学家Fishbein Martin对消费行为的产生作过以下阐释:对消费者在未来是否会采取某种具体行为的最直接的预测方法就是了解他们采取该种行为的倾向,探索消费者行为的另外一种视角是通过研究消费者动机来预测其可能发生的行为。因此,虚拟社会资本与消费者在线行为动机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这是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在线行为影响的新视角。国外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提出,个体维系、获取、投资社会资本是目前社会资本研究亟需补充的研究课题,包括个体如何维系、获取、投资社会资本;个体维系、获取、投资社会资本会对其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有何影响。强联结本身就是个体行为的一种重要动机,换言之,社会资本作为消费者行为的一种重要动机,消费者基于维系、获取、投资在线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本的动机会引发其一系列行为。消费者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分别是什么涵义?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中,是否具有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求呢?对于以上问题,国内外相关文献已予以回答。

Putnam认为社会网络中的关系传播是产生和维系社会资本的关键前提,换言之个体维系社会资本的行为即维系社会网络中个体的种种关系;童程芹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Maloney,Preece及Nahapiet和Ghoshal有关维系社会资本的阐释,将社交网络里的消费者维系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互动促进与社交好友的沟通与交流”,并认为消费者维系社会资本是消费者转发行为的重要动机。张倩认为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根本原因是获取在线社会资本,并且将消费者获取在线社会资本的类型分为人脉、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本,换言之即消费者获取来自于社交媒体所组成的在线社会网络中的人脉、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源。杨洁、陈雅琪均对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网站的行为与虚拟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均显示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网站与消费者获取虚拟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即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网站正向影响了其获取虚拟社会资本。李六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个体参加社会网络关系从本质上看就是投资社会资本的行为,个体投资社会资本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个体参与社会网络可以为合作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投资社会资本是个体维系与获取虚拟社会资本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消费者只要参与入社会网络,就有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求,消费者维系虚拟社会资本是维系在线社会网络中消费者与他人的关系、情感、信任和资源;消费者获取虚拟社会资本是消费者希冀从在线社会网络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关系、情感、信任与资源;消费者投资虚拟社会是消费者建立和发展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情感、信任与资源。这些需求对消费者参与社会网络的种种行为都产生了影响,是消费者参与社会网络行为主要的动机。(图1)

以上文献多数是从消费者使用媒体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且现有文献均片面或单一地对消费者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无完整详尽的将消费者维系、获取与投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更没有分别对消费者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会产生何种行为进行研究。作为品牌的消费者,其在线行为与作为媒介用户的消费者一定有所差异。因而从品牌消费者的角度研究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有关品牌在线行为的影响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以下将通过深度访谈法探究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有关品牌在线行为的具体影响,并通过扎根理论探索其影响路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概述

深入访谈法是一种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以此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它能够较为深入地、准确地挖掘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研究方法,它相对于调查法更客观。扎根理论适合用于探索性研究,它为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完整的从原始材料中归纳与建构理论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原始资料的不断比较、思考、分析将资料转化为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形成理论。本研究将根据研究问题,通过对样本的深入访谈,获取初始材料,再通过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并以故事线方式建构理论。

(二)深入访谈样本的选择

与调查不一样,定性访谈不管是访谈者还是调查访谈者,都必须相当熟悉访谈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访谈才可能顺利、自然地进行。由于个体自身个性因素、喜好因素、使用在线媒介习惯的不同,本研究采用目标式(或称判断式)的抽样方法,基于以下两个原则选择访谈样本:第一,活跃于各个社会化媒体之间(微博、论坛、微信、美拍、小红书、知乎),频繁地使用各种社会化媒体;第二,频繁地发生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即消费(点击、阅读、浏览等行为)、贡献(评论、转发等行为)、创作(撰写评论、拍摄图片或视频等行为)。通过于在线媒介中(微博、微信、美拍、小红书、知乎)的观察,最终挑选出52位活跃度高、频繁地发生与品牌相关行为的目标样本。由于扎根理论提出了“理论饱和度”的原则,访谈和分析在实际研究中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每进行一次深度访谈后就需要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初步的理论假设,然后再抽样、再修正理论,循环往复,直至所建构理论假设中的概念、范畴体系达到完善,不再出现新的概念类属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已经达到理论饱和,不再需要增加访谈量了。本研究首先对目标样本进行编码,采用随机抽取某一目标样本进行访谈,访谈后将之从编码框中去除,再进行随机抽样,到受访者数量到达第31位之时,理论达到了饱和状态,最终访谈样本情况如表2所示。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深入访谈从2015年11月2日起,至2015年12月10日结束,由于受访者来自各个城市,采用一对一电话访谈结合即时通讯工具访谈的形式,每次访谈时间约为70分钟。定性访谈是根据大致的研究计划在访问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一组特定的、必须使用一定的字眼和顺序来询问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访问前已向受访者介绍相关概念与释义,提纲由以下问题组成:您是否有维系、获取、投资网络中您与他人的关系、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源的需要?某个品牌/产品相关的信息是否会影响您维系、获取、投资网络中的关系、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源?您为了维系、获取、投资网络中您与他人的关系、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源,您可能会发生什么与品牌相关的行为?您在发生与品牌先关的行为时,会考虑什么因素?或者是什么因素会阻止或刺激您发生这样的行为?定性访谈是持续性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一再地修正问题的形式,因此在访谈过程中不一定固定于以上的问题,而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不断修正提出的问题,以期获得有关本研究更准确的材料。

(四)编码过程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三种主要编码方式,即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通过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将深度访谈的初始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使用选择性编码及故事线的方法发现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构理论模型。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的第一步编码过程,要求研究者摒弃先有的概念束缚,保持开放的研究态度对原始的访谈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归纳出研究的简短并精确的初始代码系统。开放式编码在原始访谈资料分析时可以采用逐词编码、逐句编码或者事件编码,本研究使用逐句编码的方式进行开放式编码,即从受访者回答的有关影响消费者生成广告行为因素的句子中进行编码。经过多次分析原始访谈资料,整理出236条原始语句,并在剔除了只出现过两次以下的概念与重复概念后,最终得到了本研究的十八个初始概念,并根据开放式编码形成八个初始范畴,即联结强度、信息安全性、奖励因素、在线社会网络的压力及归属规范、消费者喜好因素、消费者品牌/产品经验、消费者先前行为经验、信息特征。一般主轴编码依照寻找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所有范畴当中的内在逻辑,其方法可以是寻找因果关系或是中介关系、从属关系等,并由此总结出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的逻辑范畴。本研究按照因果与从属关系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十四个初始概念进行归纳,最终形成四个主范畴,即刺激因素,包括奖励;社会网络因素,包括联结强度、在线社会网络的压力、归属规范;品牌/产品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特征、信息安全性;消费者经验与喜好,包括消费者的品牌/产品经验、消费者先前行为经验。选择性编码围绕着核心范畴,分析哪些范畴与核心范畴相关,并研究主轴编码形成的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验证所归纳的关系,最终构建扎根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选择性编码,将主轴编码所形成的四个主范畴归纳为外部因素,其中包括社会网络因素、刺激因素、信息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其中包括消费者经验与喜好。(表3)

四、理论模型的建立与阐释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通过以上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获得了影响消费者维系、获取、投资虚拟社会资本以及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消费、贡献与创作行为的社会网络因素与信息特性因素,本研究拟采用故事线的方式发现各个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故事线”是以一句话总结个案故事的主要线索从而发现许多个案共同存在的故事线,最终总结成围绕核心范畴的各个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围绕着“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影响”的核心范畴,形成消费者对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引发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行为,同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均对消费者动机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初始模型。(图2)

再通过反复分析初始访谈材料,挖掘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更为细致的影响路径,最终形成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影响模型。通过对目标样本的一对一深度访谈,验证了消费者于在线社会网络中具有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求,并且无论哪种需求都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信息的消费、贡献与创作行为。然而在消费者基于维系、获取、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求导致其发生与品牌相关的不同在线行为的过程当中,动机与每种行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分别是联结强度、信息安全、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压力归属规范、消费者喜好、消费者品牌经验、行为经验、信息特征、外部奖励,它们或促进或阻碍消费者发生与品牌相关的行为,以下将分别对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进行阐释说明。(图3)

(二)理论模型阐释

本研究所建立的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影响模型分为四个影响路径,消费者根据不同的联结强度与品牌/产品信息是否安全,产生对虚拟社会资本不同的需求是第一个影响路径。在消费者产生维系、获取、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后,其可能发生消费品牌信息行为、评价或转发或参与讨论品牌信息的贡献行为、或是将品牌信息加工、再造等创作行为,在这过程当中,每种行为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二个影响路径为消费者消费品牌/产品信息会受到在线社会网络中压力、归属与规范、消费者自身喜好的影响。

第三个影响路径是消费者贡献行为会受到在线社会网络中压力、归属与规范、喜好、品牌经验及信息特征的影响;最后一个影响路径是消费者创作行为会受到在线社会网络中压力、归属与规范、喜好、品牌经验、行为经验、信息特征与外部奖励的影响。从模型来看,消费者产生越是高级的行为,受到影响的因素也就越多。

1.影响路径一: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联结强度主要由消费者与他人的联系频率及不同的关系两个初始概念组成,消费者与他人不同的联系频率及不同的关系会导致其产生对虚拟社会资本不同的需要。若是弱联结,即那些与消费者联系频率较低、关系较疏远的成员,消费者更可能产生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换言之即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建立与他们的信任、加深与他们的感情;而对于强联结,消费者更可能产生获取与维系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他们更可能从与自身联系频繁、关系紧密的人那里获取有关品牌的信息、评价以及寻求他人的帮助,更可能转发他人所需要的品牌/产品信息、与他人对品牌/产品信息进行讨论。信息是否安全,是否具有明显的广告意图,是影响消费者产生对虚拟社会资本不同需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信息不安全,或具有明显的广告意图,消费者发生相关行为会影响其于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威望,会影响他人对消费者信任程度的降低,因而消费者会产生维系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阻止其发生任何行为;若是信息较为安全,广告意图不明显,消费者则会产生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加强与他人的信任、加深与他人的感情、帮助他人或希望受他人帮助的动机。

2.影响路径二:对品牌/产品信息的消费,是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中最低层次的行为,通过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消费者最可能产生对品牌/产品信息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基于维系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他们会阅读、观看、收听有关品牌/产品推送、视频或音频,关注其他成员共同关注的品牌/产品,关注其他成员正在讨论的品牌/产品,以期维护其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情感、信任与信息资源;消费者基于获取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他们会更为主动的点击、观看、收听他们所需要的来自于其他成员所推荐、转发的品牌/产品信息;若是基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需要,消费者会首先消费品牌信息,根据其他成员的需要给予他人帮助、建议等。在以上过程当中,受到在线社会网络的压力、归属、规范、消费者自身喜好因素的影响,当在线社会网络多数成员都在关注或讨论某一品牌/产品时,消费者会迫于压力,消费品牌/产品信息;同时,品牌/产品信息若是与消费者品味、兴趣、利益、正在进行的事情相关,消费者也会产生对品牌/产品信息的消费行为。消费是消费者贡献与创作行为的基础,也是消费者基于维系、获取、投资虚拟社会资本动机所导致的最频繁的行为。

3.影响路径三:通过深度访谈,多位受访者谈及转发、评论是他们维系、获取、贡献虚拟社会资本最主要的方式。“如果我看到或者了解某个品牌/产品,正好这个东西又是我朋友需要的,我会转发给他…嗯,对,就是经常互相帮助感情才会更好嘛!”“我看到他们都在说这款手机,我看到我同学用过,外观确实做的不错但是听我同学说用过一段时间反应速度就很慢,跟他们分享一下。”“你看到我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各样品牌的腮红对吧,哈哈,我在我朋友圈里就是腮红方面的专家,她们要买都来问我。”“噢,我刚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旅行箱,我转发那个链接其实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就是侧面表示一下。”以上初始访谈资料表明,在消费者发生贡献行为的过程中,在线社会网络的压力、归属、规范、消费者自身喜好、品牌/产品相关经验、信息特征均为刺激消费者贡献行为的重要因素,并且刺激因素越多,消费者越有可能发生贡献行为。例如消费者观察到其网络当中许多成员都在关注的品牌/产品,恰好消费者有相关的品牌/产品经验,他会产生参与评论的行为。

4.影响路径四:创作是消费者与品牌先关的在线行为中最高层次的行为,创作行为是建立在消费者消费与品牌相关的信息基础之上,同时较于贡献行为又更为高一级,要求消费者加入自身的理解、感受对有关品牌/产品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公开。消费者无论是基于维系、获取还是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都有可能发生创作行为,但是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颇多。消费者创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消费者生成内容的研究中已得到相关论证,例如王平提出并论证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经历正向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内容的投入行为,王平、陈启杰等用实证研究验证了激励因素(外部奖励)正向影响消费者生成内容的行为,Christodoulides和Jevons在他们研究与品牌相关的消费者生成内容如何真正影响了品牌的文章中,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与品牌相关的消费者生成内容的四大驱动因素:共同创造、赋权、社区、自我认识,其中的社区驱动因素中,群体与网络压力、规范与义务责任正向影响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行为;在自我认识驱动因素中,消费者自我享受即喜好,正向影响了消费者生成内容的行为。

除了以上学者所提出的消费对品牌的经验、外部奖励因素、在线社会网络的压力、归属规范、喜好因素之外,本研究受访者还提出先前行为经验与信息特征对消费者创作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受访者所言“以前我也恶搞过某个产品的图片,反响特别好,好多人给我点赞!”“我之前在朋友圈和微博都发了这个洗发水的图片,好多人说我是不是微商,唉,解释起来特别麻烦,以后懒得发了。”“这个广告语对我触动太大了,正好能表达我现在诸事不利的郁闷心情,所以我把它改写了一下。”与贡献行为一样,消费者所受的刺激因素越多,越可能发生创作行为,单一因素的影响或刺激较难引发消费者的创作行为。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以往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多从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与认知维度以及桥梁式与紧密式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而消费者维护、获取、投资社会资本原本就作为消费者行为的一种重要动机,其必定会引发消费者相关行为。本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旨在探索消费者基于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对其与品牌相关的消费、贡献与创作行为有无影响,如何影响。通过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的编码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建构了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在线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此模型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首先,消费者基于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均会引发消费对品牌/产品信息的消费、贡献与创作行为;其二,联结强度与信息安全性等外部因素会影响消费者是维系还是获取或是投资虚拟社会资本的动机;再者,消费者消费、贡献与创作与品牌相关的信息内容受到外部与内部不同因素的影响,越是高层次的行为,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因素越多。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目前营销传播学界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关注度很高,学者们企图从社会资本理论的不同角度解释与研究新媒体环境之下消费者行为与营销传播效果。而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将虚拟社会资本作为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将之分为维系、获取、投资三种类型,并研究其对消费者与品牌相关的消费、贡献与创作在线行为的关系,建立初始影响机理模型。此模型还需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与修正,例如对每种因素与消费者动机和行为的影响关系以及影响程度;何种因素或者因素组合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动机与行为;维系、获取与投资虚拟社会资本对消费、贡献与创作行为的具体影响程度。深入把握消费者行为特征以及预测消费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是目前新媒体环境下营销传播实践最重要的课题,营销者应注重在线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设计能够激发消费者互动的营销活动,在此过程中,准确把握目标消费者的喜好并使用激励手段,增加消费者贡献与创作行为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观察与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因此存在样本量小,代表性不足的缺陷,因此不能够将所有影响因素与路径都尽全尽美地归纳与内,希望未来相关研究者对本研究提出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与修正。

上一篇:小型西瓜果肉颜色遗传分析 下一篇:史前遗址博物馆与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