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心理交流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12:32:52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心理交流的思考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语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人成长过程,而要完成这些职业所需,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心理交流

正如任何一种有专长、有目标、有计划的经常性的工作一样,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它是一种特殊的、和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相比的职业。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试着简要的分析一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与学生做好心理交流。

一、立志从教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领域的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教育专著,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是首先从自身内心就要立志从教,这样在心理上就给自己一个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认真对待,不会马虎,否则如果只当教学是应付“差事“,这样不仅会耽误自己,更是让学生一直处于迷茫中,误了学业。作为一名教师,犹如一个园林的裁工,需要认认真真的、辛勤的劳作,才可以完成自己教学的任务。只要教师从内心里立志做一名出色的教师,那么就会无意识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相信自己!

而学生,就犹如小苗一般,需要教师细细栽培、小心呵护,不管是从内心还是身体方面教师都要顾虑周全,不可只顾一面。或许由于教师偶尔偏漏顾虑的一面,就会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耽误了自己,成为他们今后学习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因而,想要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心理基础上就要立志从教,这样不仅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们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更是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一同进步和前进。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必备的心理基础,尤其作为高中阶段的教师,更应当注意这一点。

二、反思失误

在教师授课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的突发事件,不管是大事件还是小如绿豆般的小事件时,老师们都应该合理、恰当的处理,不能允许伤害学生心灵和自尊心的事件发生或者扩大化。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以仅仅从传授知识角度的教育学生,我们应该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的态度,因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及其内心最敏感的角落。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与学生接触,了解相应阶段学生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只有在长时间的接触后,才可以不断的反思自己,减少失误,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

三、避免死记硬背

学生们从始至终学习的内容量都很大,有些课文甚至是要求他们全文通背,这就要求教师从理解的角度教授学生,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而记忆。“要思考,不要死背”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之后曾多次提出的口号。教学摆在学生面前的唯一任务不仅仅是识记、保持和再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易造成学生智能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只好依靠死记硬背。而在现如今的教学中,随着科学的改进,语文教师的教学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之上:

(一)鲜明的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引以鲜明、生动的思维发挥空间,配以鲜明化的教授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想象力,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还能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多彩的思考。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来说,施加的影响是最鲜明、最有效和最有益的。皮萨列夫曾说:“人的本性是如此丰富、有力而富有弹性,它能处在最坏的环境中而保持自己的鲜艳和美丽。”所以,当学生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时,他们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二)活生生的语言。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最细腻的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教师要用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运用重要的语言工具教授学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教授一节课之前,把一节较难理解、较深奥的语文课程,用活生生的语言简单清晰的诠释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且还会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的创造。新的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中指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而“互动”这一要素,更是要和“创造”这一要素一同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要盲目的统统采用直接授课的方式,要使“学会思考,不要死背”。

四、循循善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要一味的运用传统的直授教学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正确引导。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活动者之一。一般情况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她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可以取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因此,教师作为向导者,就要间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循循善诱,用一种最吸引学生的方式正确教授。

以上这些是个人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方面的总结,希望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不管是从作为教师从教基础的“立志从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失误”,还是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和引导学生的“循循善诱”方法都是在基本方向上指引教师和学生走向一条正确的教育与学习之路。

上一篇:浅谈如何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下一篇:为爱扬起安全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