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解答

时间:2022-09-08 12:24:15

关于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解答

在新的高考模式下,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考查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传统题,而被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说明和论证的能力题所取代。近几年高考试题普遍加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视角新颖、形式灵活,大量的史料、图表数据、文物、图片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素材。材料千变万化,命题角度灵活,答案主观性强,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令不少同学望而生畏,难以招架。面对新的高考、新的要求,如何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根据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考核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这几项要求:(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考试内容往往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表现出来,主要考查:探究、信息、原因、意义、认识和比较。所以,解答主观题除了掌握史实外,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二、如何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要细心阅读、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要点。

1.精读设问部分

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设问,再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目标范围。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思路清晰明确,了解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审范围

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及在分析论述时涉及的论点、论据。审题内容: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将试题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否则,便容易跑题。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区分两种不同的设问

(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答题要以材料为主,所学为辅。例如2013年省质检38题: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答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答案在材料中就能找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难度较大,除了从材料中找答案外,还要联系所学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回答。例如2011省质检38题: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

4.在材料中找答案

这是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那么,如何在材料中找答案呢?

(1)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读懂、读透材料。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如果材料由几段文字组成,那么每段就是确定要点的主要依据;如果是由一段文字组成的,那么确定标点符号。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3)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重要信息。因此,“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4)读懂数据图表型和图片、图表的名称,表中具体事项的名称,图片中文字信息往往就是解题关键。

三、掌握规律

1.原因型

抓阶段特征,以面带点;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主要有以下类型:(1)“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2)“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

2.比较式

比较式问题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限制条件,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1)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2)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3)属于革命历史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4)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应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3.变化型

变化型问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从材料1到材料2发生了什么变化?回答格式就是由什么变为什么。(2)材料3发生了什么新变化?答案在材料3中就能找到。

4.特点型

特点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

5.影响(评价)型

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紧扣题意是前提,分门别类是关键,根据要求是基础。要全面综合地观察问题,深入分析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6.启示、看法、认识这类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能否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首先,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自己确定的观点。其次,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最后,必须对回答的问题适当小结,升华自己的观点。

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理顺思路,制订答题策略,做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书写要端正,答案组织要做到“三化”,即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做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2.答题要言简意赅,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滥用文学语言。

3.表述要严谨,语言要规范,使用历史性语言和专业术语。

4.注意分值,基本确定要点数量。

总之,在考试中,为避免学生束手无策,盲目作答而导致无谓的失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才能让学生灵活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杨凯.浅析新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教育教学论坛,2013(24).

上一篇:瞄准高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下一篇:心中的无花果树王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