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幻影》追忆贵族气度

时间:2022-09-08 12:10:56

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开山宗师让・雷诺阿导演的《大幻影》(1937)是最早的越狱片之一,也跻身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和越狱片之列。影片的故事出自雷诺阿本人颇为不凡的亲身经历,雷诺阿本人在一战中曾经七次被德军俘虏,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七次死里逃生。因此,在他看来,越狱其实是战争中稀松平常的一部分,他也相信越是看似平常的题材,越是能够赋予创作者充分的发挥余地。

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始于三名法国飞行员波迪奥、马可(由法国殿堂级演员让・迦本饰演)和罗森塔尔在一次侦察任务时被敌方德军击落,关押到战俘营。然而三人却没有受到想象中的严刑逼供和挑衅虐待,贵族出身的德国监狱长罗芬斯坦(由默片时代的著名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饰演)甚至把他们奉为上宾,设宴款待。同是贵族出身的波迪奥甚至因为相似的理念渐渐与罗芬斯坦成了朋友,后者竟会在偶然的私下谈话间向对方吐露心声。然而,基于双方难以回避的祖国立场,波迪奥三人不得不策划一次又一次的越狱计划,而罗芬斯坦的责任则是尽可能地制止对方。

《大幻影》是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国家与个人、善良与残忍、优雅与苟且等等矛盾在片中渐次上演。相较于后来更为疯狂的二战,一战时代的欧洲,尚未丧失往昔贵族的风度与姿态。因此,波迪奥等人在罗芬斯坦看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阶下囚,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一个暂时失败的客人。片中有一个段落是罗芬斯坦来监牢里搜查波迪奥等人准备用来越狱的绳子,罗芬斯坦进入房间后没有先搜查绳子而是和对方讨论起了贵族荣誉,要求波迪奥以荣誉保证自己没有藏匿绳子。这样的观念甚至并不限于罗芬斯坦这样的高级军官,像监狱看守这样的普通士兵,同样具备这样的信念,人性的光辉并未被战火所泯灭。

然而,矛盾恰在于,他们身为军人,被赋予消灭敌人的天然职责,使得罗芬斯坦既将波迪奥等人奉为宾客,也曾在战场上直接毁灭更多的波迪奥。与此同时,波迪奥一面与罗芬斯坦惺惺相惜,一面却不得不利用对方的善意和信任策划自己的越狱行动。

启发一众经典越狱片

雷诺阿试图用《大幻影》更为理性地思考当代社会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战争,雷诺阿有别于同时代人的洞见乃是指明――无论胜利还是失败,战争造成的堕落让任何民族都难以幸免。而对于人与人互相关系的思考,则表现了雷诺阿对人性美好的憧憬与信任,他愿意相信即便在最为极端的对立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本能的善意和关爱可以超越社会阶级、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得以融合。从某种意义而言,《大幻影》是雷诺阿对于一个没有战争的大同社会的梦想,但他最终还是用这个鲜明的片名打破了自己的美梦――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影。 波迪奥(右二)和马可(右三)在战俘营里并未遭到德军的虐待,某些时候反倒被敬若上宾 1937 年

《大幻影》上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的评价十分两极。讽刺的是,当时推崇它和讨厌它的人,竟是从同一个现象得出矛盾的结论所致。在墨索里尼政权控制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影片因为“反犹主义”倾向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但在纳粹德国,本片却因“亲犹主义”的罪名而遭到禁映,理由是雷诺阿过度美化了犹太人。雷诺阿的美好愿景在随后的二战中被彻底摧毁殆尽,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这对盟友对待同一部电影的同一表象都能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不难看出,此时的法西斯已经毫无人类的基本信念和原则可言,一切不过是为战争和利益服务的工具。

有趣的是,《大幻影》直接启发和影响了后来的一些经典二战越狱片。约翰・斯特奇斯的《大逃亡》(1964)“屡逃屡败,屡败屡逃”的故事颇有《大幻影》的风味。 而比利・怀尔德导演的《战地军魂》(1953)在描写盟军战俘与德国军官的关系时更接近《大幻影》的神髓。但二战时期的德国战俘营与一战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彼时的纳粹德国军官虽然表面上仍旧不乏贵族气度,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凶残狡诈的恶魔。只不过,德方的残忍暴虐在比利・怀尔德式喜剧笔触下有所消解,最终以一种半严肃半戏谑的姿态呈现。相较于更趋娱乐化的好莱坞,雷诺阿在《大幻影》中的思考更显肃穆与超前。

上一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历史宣言书 下一篇:《战火》解放意大利的六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