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08 09:37:27

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对研发、技学习对技创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技引进阻碍技创新,研发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影响力促进技创新,研发投入能够吸收引进的技从而促进技创新,制度变量和产业结构则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技术学习

一、引言

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引进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吸纳别国长处以补己短,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林毅夫指出技术引进的成本低于研发成本,只要欠发达国家能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并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升级,就可以使欠发达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最终实现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收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引进的力度和广度都将大大超越以前。但是,光依靠引进而不进行自主创新,国家就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在中国与发达国家技差距缩小以及技术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技创新,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进行技术学习,将引进的技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逐渐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技进步的重要来源。处理好技术引进、技术学习、自主创新和技创新的关系是值得广大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

二、文献研究

王伟强、吴晓波和许庆瑞(199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模型进行研究并提出四种模式,包括直接采用引进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和R&D相结合以及自主创新。缪仁炳(2007)认为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技术学习模型,在创业阶段的技术学习包括模仿学习、师徒学习、拷贝式学习和从失败中学习;在成长阶段的技术学习模式包括干中学、雇用学习、通过搜索学习、通过交互作用学习;在规范化发展阶段则通过购并学习、通过研究开发学习、基于联盟学习。

企业在由技引进向技术创新的转化过程中,技学习是最显著的特征。Amsden (1989)从宏观角度研究了韩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和大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假如英国的工业化是基于发明,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是基于创新,那么正发生在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则是基于学习”。技术学习是企业在外部市场、技术和制度的制约下,在内部技术基础和制度基础的支撑下,通过整合相关学习要素以获取各类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核心能力的过程0P.N.Figueiredo (2002a)研究巴西两个钢厂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学习是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累积的重要因素。Hobday (1995)在研究后发国家例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技发展模式时,即OEM-ODM-OBM,认为后发者通常都要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技术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学者对于企业研发活动和技引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Mytelka(1987)认为由于技术引进,后发企业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引进,进而降低企业R&D投入的意愿。而Desai (1989)和Lall (1987)认为,为了适应本土的经济,企业需要将引进的技加以调整,这迫使企业开展R&D活动,从而促进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基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究都发现技术引进和企业R&D支出之间呈正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比较弱。Cohen andLevinthal (1989),Rosenberg (1990)认为,企业内部R&D投入有助于企业外部技术信息的理解和消化。Katrak (1997)认为企业初始技术能力和R&D投入有助于企业对引进技的消化和吸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技术学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引进的技术通过技术学习进而成为技术创新的深入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学习对引进技在创新中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中国现阶段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和对引进的技再改进两方面。对引进技进行改进过程就是技术学习过程,也是研发的一种形式。因此研发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推动技创新,一种是自主创新过程,另一种是技学习即对引进技进行消化、吸收、改进过程。因此建立如下方程:

其中patent代表技术创新,用专利申请数表示;tim代表技术引进,用技术引进费用代表;RD表示研发,用研发费用表示;Tim*RD:代表学习对技术引进的作用。引入控制变量:地区经济水平eco,采用地区人均GDP:政府影响力gov,用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制度变量System,用国有工业占总工业产值比例表示;产业结构Industry.用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表示。-表示变量前面的系数,表示截距项,代表随机扰动项,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为了降低异方差,也为了消除量纲影响,所有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

数据采用除、香港、台湾和澳门外的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GDP、财政支出、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数、技术引进费用来源于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控制变量数据均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四、实证结果

由于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需要确定回归方程形式。使用eviews7.0软件,通过Hausman检验和F检验发现面板回归模型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合适的。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回归时采用三种形式,即技术引进、研发与技术学习分别在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发现,技术引进变量无论在当期还是滞后期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但是我们发现系数都为负,说明技术引进对于本土的技创新具有一定阻碍作用,但是阻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小,产生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技引进费用挤出了研发经费,从而阻碍技创新的发展;研发活动促进技术创新,实证结果显示,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前面的系数都为正,但是当期在95%的置信水平下并没有通过T检验,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在95%的置信水平下则均通过了检验,由于研发活动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交叉项,代表技术学习,对引进技的吸收作用,从实证结果发现,在95%的置信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且系数都为正,说明在统计意义上引进的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学习来促进技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小,可能是因为技术学习过程相对于自主研发会简单许多,学习过程时间较短,因此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取得一定成果。

地区经济水平在当期和滞后期都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T检验,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显然是成立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投入发展技术;政府影响力越高技术创新发展越好,说明当今技术创新的发展更多的是政府推动型;制度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当期和滞后期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国有企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对于技术创新在统计意义上没有影响。

五、小结和建议

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阻碍力度逐年递减;研发投入在滞后一年和两年都促进技术创新,在当期则没有显著影响;研发投入能够促进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且促进作用日益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影响力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制度变量和产业结构则没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依然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技术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虽然技术引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本土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引进的成本远小于自主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仍然是中国的重要选择。我们要进行技术引进,但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引进;

其次,加大投入研发力度,从技术引进为主转变为自主研发和技术学习为主。研发活动从自主研发和学习引进技术两方面都促进技术创新。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投入研发活动。技术引进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想要追上甚至超越他们必须大力投入研发活动,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学习力度;

最后,政府需要支持技术创新。政府推动是技术创新的一大动力。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技术创新。

上一篇:围术期输血与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关系 下一篇:中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