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常弹亦出新

时间:2022-09-08 07:36:28

美国学者康马杰在评价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业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这15年里,人们普遍采用了我们认为同现代新闻事业有关的几乎每一种编辑手法或方针”。①

这里康马杰所说的编辑手法其实很多都是普利策开创的。如果我们对普利策在新闻编辑领域的一些创新之举进行一下归纳的话,我们会发现,普利策至少在如下领域的创新性做法影响了后来的新闻界:

在报社的组织结构设置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影响至今

今天的媒体内部都会有这样一个部门――编辑部,而这个部门就是普利策留给后世的遗产之一。

在便士报已经在美国站住脚的19世纪40年代,美国各报还没有设立架构完整的编辑部,同时正式雇用的记者也是很少的,甚至到1854年,格里利的《论坛报》才有了14名专职记者和10名专职编辑,但即便如此,类似《论坛报》的这种组成在当时也非常少见,特别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这种报社内缺少完整的编辑部的现象已经逐渐成为束缚报社发展的不利因素。普利策通过设置编辑部,把许多编辑人员组织起来协调工作,改变了报社以前那种由一个老板兼主编指挥一家报纸的简单化运作模式。普利策设立编辑部的举动被后人誉为“这种情况预示着现代化的新闻事业的来临”。

普利策不仅设立了编辑部,而且他还在设立的编辑部内部对这一新兴组织进行了结构细分,成立了体育部等分支部门,这些举动都被后来的媒体所借鉴,其影响力也一直持续到当代。

在宏观新闻编辑方面有着超前意识。我们这里所说的宏观新闻编辑主要指的是包括编辑方针的制定、选题策划等与报纸的发展方向、报道重点等密切相关的一些方面。在这些方面,普利策创造出了一些为后世的新闻界广为效仿的做法,有些做法甚至今天也毫不落伍。

首先,普利策为《世界报》规定了崭新的编辑方针,执著地奉行着“报纸的最大使命就是服务于大众”的办报理想,体现出虔诚的市场服务意识。

在新闻编辑领域,编辑方针是体现报纸经营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侧面,通过编辑方针能够看出一家报纸的报道重点、目标读者群乃至报道风格。普利策为《世界报》提出的编辑方针中有这样的话语,“我讲话的对象是全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对此,后来的新闻历史学家评论说,他对穷人受压迫的痛苦以及需要和情趣,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一编辑方针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

其次,普利策很好地将“策划新闻”应用在了自己的报纸之上,并且还通过策划的新闻成功地实现了报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使报道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提升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传播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对报纸来说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仅凭自己的感受来办报的话,那么这种做法不啻于“盲人办报”,以这样的办法办出的报纸自然也很难真正地调动起受众的参与热情,也就更谈不上得到(是)受众欢迎(的报纸)了。普利策不是传播学者,也不是新闻理论学家,自然也就没有明确地提出过上述理论,但是他通过自己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以及对受众的重视,敏锐地意识到了“传(播者)受(众)互动”对报纸发展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种种活动来实现这种互动,借助这种互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普利策接手《世界报》后,他曾经策划过这样一次活动。1889年,普利策派遣内利・布莱周游世界,看他能否用少于儒勒・凡尔纳在《80天环游地球》中提到的时间完成一次环球旅行。在内利启程后,普利策在《世界报》上开辟了读者参与的猜谜栏目,吸引读者猜测内利从一个地方到达下一个地方的时间,对猜测正确的读者给予奖励。结果此次活动吸引了近100万人参加,扩大了《世界报》在民众中的知名度。

普利策策划的“内利环游世界”的活动一方面属于典型的策划新闻,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新闻;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充分实现“传(播者)受(众)互动”的报道,通过报道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读者的参与热情。当然,普利策类似的举动并非仅仅只有这一次,他的这些举动放在今天来看可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在当时,这些活动都是很多媒体所没注意到或者没想到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普利策在宏观新闻编辑方面无疑有着一定的超前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运用在了办报之中,这也是他的报纸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再次,普利策还很注重社会运动对报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借助他所发起的社会运动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在读者中树立起报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在这方面,代表性的事件发生在1884年,当时法国向美国赠送了自由女神像,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这份馈赠,美国纽约市政府却没有钱给她建造一个“安身之所”,除了一个民间的委员会筹集了15万美元外,再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了,而15万美元显然是不够的。对此,普利策基于他对自由的热情和对提升报纸发行量的追求,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其实在当时看来,只要有任何一家报纸有着对公共事务的热情,有着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心意,都可以去做这样的事情。然而只有普利策和他的《世界报》想到了,并且在报纸上通过系列报道的方式不断呼吁人们捐款。该活动向公众展示了《世界报》热心公共事务的形象,不仅获得了公众的好感,而且还使报纸的发行量大幅上升,堪称一举两得。

在微观新闻编辑方面做出了诸多创举。普利策丰富了新闻编辑学的内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他创立的编辑写作制至今仍是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对连续报道的应用比较重视,注重通过有深度的报道、连续的追踪来实现报道目的。在这方面,普利策早在发行圣路易斯《邮讯报》时期就有了明确认识,他曾对他的编辑部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除非把一件事情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否则绝不放过它。连续!连续!连续到真正弄清问题”。②这种对连续报道的重视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普利策对深度报道的重视,而且普利策在《邮讯报》时期形成的这种认识在他接手了纽约《世界报》后依然传承了下来,形成了《世界报》的传统之一。

在版面的设计设定、报纸篇幅的设定上有了突破,对世界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版面的内容设定上,普利策首创了“滑稽连环画专栏”,雇用了当时著名的画家奥特考尔特,该专栏推出的第一期连环漫画就是反映贫民区情况的“黄孩子”连环画,这组连环画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轰动,甚至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色新闻”这一名称就来源于此连环画。除了连环画外,普利策在《世界报》上设立的“体育版”、“妇女版”等版面也纷纷为其他报纸所仿效,成了今天报纸上的常见栏目。

在版面安排设计上,为了活跃版面,使版面发挥出吸引读者的作用,普利策不但最早尝试着采用了彩色印刷,借助色彩的力量来吸引读者,而且他还开创了横贯整版的大标题的方法,首次开发出了报眼这个位置,为报纸版面挖掘出了除头条之外的另一处强势区位。

在报纸的篇幅设定上,普利策还开了美国报纸巨大篇幅的先河,《世界报》周日版初为20版,后增至40版,在出版10周年纪念号时为100版,25周年纪念号为200版。这些在当时的美国报界都是创纪录的数字,也引起了其他报纸的效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普利策为今天厚报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序幕。

作为世界公认的报业大王,普利策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中国新闻人学习、深思。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说,普利策时代的美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而今天的中国同样也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很多和当年的美国相似的问题,社会环境的相似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普利策、学习普利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笔者觉得普利策在以下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很值得我们中国新闻人深思、学习: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包括普利策在新闻理念领域的创新、在采写编评等领域的创新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普利策在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媒介市场定位及市场细分的做法很值得我们今天有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媒体参考、学习;

第三,在如何发挥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实现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方面,普利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在报业的经营管理领域,普利策实施的包括给职工高薪待遇,为职工建立住房基金,给职工提供度假和疗养的便利等人性化管理措施也值得我们今天的媒体借鉴。

当然,普利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如果我们能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头来学习普利策办报的精髓的话,那么对我们新闻业的发展一定能够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康马杰著:《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②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美国新闻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论城市电视台的经营策略 下一篇:莫让“音同”麻痹了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