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08 07:02:50

16层螺旋CTA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有无异常、狭窄等。结果: 82例显示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血管异常,另有椎动脉内支架3例,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的35例。结论:16层螺旋CTA能够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分支等情况,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椎基底动脉 后循环缺血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2月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而接受头颈部CTA扫描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29~76岁,平均52.5岁。均有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及共济失调等症状。

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 扫描仪,扫描范围为从主动脉弓至Willis环上方约1cm。扫描参数为120kV,140mA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80ml左右CT造影剂(优维显300),注射速度为3.0~4.0ml/秒。采用自动跟踪技术,于主动脉弓部设定触发阈值为120 Hu。采集原始数据后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SSD、VRT等成像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的血管三维成像,进行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分析。

观察指标:椎动脉判定标准:①正常;②狭窄: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③血管细小(管腔一致变细,

结 果

后循环缺血120例:82例CTA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类血管异常情况,血管未见明显异常35例,椎动脉内支架术后3例。

后循环病变中,椎动脉病变38例(70%),基底动脉病变7例(13%),大脑后动脉病变6例(11%),锁骨下动脉病变3例(5.6%)。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和(或)颅内段狭窄25例,椎动脉闭塞并侧支循环形成9例,椎动脉直接开口于主动脉弓4例,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狭窄3例,两侧椎动脉钙化、斑块形成及一侧血管细小26例,血管走行迂曲8例,血管细小23例,基底动脉瘤样扩张3例。

血管异常中前循环病变28例,后循环病变54例,合并有前循环病变的复合病例35例。

前循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及斑块形成以及管腔不同程度狭窄。

讨 论

引起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多而复杂,主要有:①椎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微小血栓脱落阻塞远端血管;②舒缩功能障碍;机械压迫引起管腔狭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椎动脉痉挛[1,2]。椎动脉的各种类型血管异常是最常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因。其次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异常。虽然锁骨下动脉不参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构成,但其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因此,也需将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血管异常改变加以考虑[3]。16层螺旋CT能够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型术后的改变,对于临床选择介入手术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5-831.

2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Stroke,2000,31(8):2011-2023.

3 张兆岩,韩明,于台飞,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探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5):364-366.

上一篇:宫腔镜、B超及病理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 下一篇:高危型HPV检测在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监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