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的探讨

时间:2022-09-08 06:40:08

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紧缺,节水农业亟待发展。但由于人们对节水农业的认知水平有限、现有农耕技术的限制以及当地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使得节水农业发展比较滞后。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户、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了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得出未来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关注度来看,人们对节水农业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很多人对节水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了解甚少。而在灌溉节水方式上,目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已采用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灌溉节水方式,如夯实输水土渠渠床减少输水渗漏、田间划分小畦块推行细流沟灌等;只有少数农民采用喷灌、滴灌、覆盖地膜等技术进行灌溉节水。此外,人们对旱作节水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发展旱作节水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2.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当前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是传统的农耕模式,耕作水平亟待提高。另外,农业发展客观条件较差。我国虽然河道密布,但是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水资源比较紧缺。再者,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灌溉方式及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广泛采用的灌溉方式是土渠灌溉和田间细流沟灌,这些灌溉方式比较传统,技术含量低。除灌溉方式外,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设备也比较落后,一般采用水泵、喷灌机配合土渠进行农业灌溉,或用喷头进行小面积蔬菜地灌溉。

2.多数人对旱作节水不了解

推广旱作节水的最大阻力是大部分人对旱作节水不熟悉,即目前人们对与该节水技术相关的知识、技术了解甚少。

3.节水技术研发亟待突破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从技术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只有少数是自主开发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整体配套性相对较差。

4.缺乏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

目前节水农业发展往往只注重单项工程技术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而且在现有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节水灌溉技术,而忽视了农艺技术。[1]因此,要想节水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把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结合起来或多种工程节水技术配合使用,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2]

5.当地政府对农业节水不够重视

我国节水农业基础薄弱,要实现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首先,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其次,需要政府的制度保证。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的支持。

三、发展方向探讨

1.深入发展灌溉节水

为进一步发展灌溉节水,首先需要优化灌溉方式。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覆盖地膜增温、增肥保墒技术能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同时配合使用喷灌、渗灌、滴灌技术,节水效果会更显著。除此之外,改良灌溉设备也是必要的。采用滴灌管道(滴灌管,滴管带)进行滴灌,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浪费程度。此外也可尝试采用地下管状灌水器进行渗灌。而调整灌溉时间段也是重要的环节。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对水的需求和吸收效果不同,如果能针对不同作物确定相应的灌溉时间,也将有效地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2.初步发展旱作节水

普及旱作节水技术,提高群众认知水平是发展旱作节水的第一步。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同时加强种子抗旱处理,推广耐旱作物,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3.重点发挥政府作用

为创造出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将节水农业发展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结合的农业研究体系。政府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健全农业节水科研机制,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力度,修订法律分配水权,同时也可实行奖励,推崇嘉奖节水优秀农户。

四、结束语

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我国用水需求急剧增加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到淡水消耗总量的70%以上。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压力。

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政府扶持与农民投入双管齐下,灌溉节水与旱作节水并重,才能保证节水农业健康而又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152-157.

[2] 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研究[J].农林牧渔,2002,(7):132-135.

(作者单位:321004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

上一篇:谈种子包衣技术 下一篇:关于群众文化创新展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