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08 06:07:21

追求有效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再认识,就如何围绕课程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客观地分析了构成课堂教学的两大主要因素,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同步发展,从根本上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真正实现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水准。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有效教学 体育教师 学生

1.前言

近日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力等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着手,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大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进一步创设适合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为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尽一份微薄之力。

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并收到实效的教学;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并学有所获的教学。

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是不尽相同的。普通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围绕课程的总目标进行。通过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3.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1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

体育是“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学同样担负着授业和解惑的任务,它需要向学生传授人体运动的操作性知识,即运动技术,这就规定了体育课是要具有“传授运动技术的程序和效果”的课程,同时要体现运动技术进步的这一突出的教育效果。

3.2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

3.3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

4.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环境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他们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

4.1教师是教育者,也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

《课程标准》在为教师编制与执行教学计划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但无论选择何种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也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贴近课程性质,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4.1.1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无论选择什么项目,或在某个模块学习中,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场地、气候等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并明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达成学习目标。

4.1.2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示范和讲解,学生就照模子画样子,完全是一种“跟我学”、“跟我做”的模式,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处理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4.1.3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有效教学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4.1.4教学流程要符合教学规律

有效教学的课堂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术的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课堂还必须有必要的开始(常规教育)部分和结束(放松、整理)部分。

4.1.5及时反思教学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功经验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4.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信息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落实“传授运动技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程序和效果。

4.2.1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有所进步

教学的每一个模块(单元)、每一次课都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掌握、巩固、应用运动技术;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长进,能体会到小小的成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起自信,就会逐步建立起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2.2通过锻炼能有良好的身体反应

每一次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让学生的身体在课后有一些良好的反应,如肌肉酸痛或适当的疲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2.3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悟

教学的每一个单元或每一次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讲解和传授体育知识,并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原理,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2.4通过学习能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受到教育,每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让学生明确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场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5.开展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5.1营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支持性的课堂。

5.2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疑激趣、设疑激思,鼓励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努力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5.3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体育与健康的保健知识,动作技术的形成规律、练习方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4适时实施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能施教,按学生体能分组,按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快慢分组,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法措施。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同因人而异的目标,课堂上“学生吃得多的多给、吃得少的少给”,保证学生“吃得饱”和“吃得了”,并能学了有用。

5.5变革教学手段,优选和运用教学媒体。

简便实用的教学手段,丰富直观的教学媒体,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

6.结论和建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开展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在一所学校,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良性循环,极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劲。但由于课程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还处在探索时期,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6.1做好班级日记工作,把学生一些合理的要求、建议或批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加强沟通,消除不必要的教学障碍。

6.2定期召开体育委员、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制止教学过程中阻碍师生交流、发展的不良因素。

6.3教研组、备课组要经常组织听课,并随时组织授课效果的检测,加强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做到资源共享;落实课堂反思制度,引导教师不断培养反思意识;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万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3]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像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1.

[4]张红军.有效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准备策略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

上一篇:教师不应只是蜡烛 下一篇: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强调“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