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馆之宝看档案工作的今天和明天

时间:2022-09-08 05:01:49

从镇馆之宝看档案工作的今天和明天

我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的档案局馆长,经常把国家档案局的“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三个体系”的要求,与中共成都市委确定的新目标“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结合起来思考和实践,近一段时间对成都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做了一些考察思索,得到一些认识,写出来与业内外的人士作交流。

一、从内容和来源,看馆藏结构与接收征集

这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档案,是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的一份家产分割协议,主要内容是:父亲吴世用为杜绝自己百年之后五个儿子因家庭财产发生纠纷,经与儿子们商议,请来相关亲戚作证,将房产土地等家产好差搭配分成五份,由五个儿子抓阄决定属于自己的一份,由舅父书写了这个“1分关”协议契约(如图)。

“镇馆之宝”从何而来?我专门先后找局馆熟悉情况的相关人员做了调查和交流,大致情况是:此件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馆藏“打捆”“杂卷”中发现,它是民国时期诉讼档案中的一件“不动产物证”,至今尚未在馆藏档案中看到年岁比这件更早的档案了。

从这件“镇馆之宝”的内容看,它不是官方公文,而是一件民间与民生相关的契约。这些年来到市档案馆来查阅利用档案的,多数是民众寻找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历史记录;查阅利用官方公文的,除修史编志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学生之外,几乎没有。这就印证了曾经担任过区档案局馆长的人的说法:“馆藏的基本没用,来查的基本没有。”这说明我们档案馆的馆藏结构急需调整,今后不仅要做好公文档案的收集管理,更要重视民生和民间档案的进馆和丰富馆藏。

现在的馆藏结构的问题,来源于此前接收征集的范围、渠道、手段。目前综合档案馆的进馆范围,主要是接收同级党政群机关形成的公文,渠道主要是官方,手段是依法无偿。今后进馆档案,应该继续做好依法接收官方公文,同时探索运用公共财政有偿进入民间档案,简言之:重视接收,探索征集,两手不懒,两手协调。

二、从载体和识读,看档案介质与信息安全

介绍的这件分家协议,无疑是纸质档案;经过200多年,目前尚能比较清晰地读出全文信息。

现在从北京到基层,许多领导在机关强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这对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有隐患的。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效率减少用纸是应该的,但“无纸化”就“绝对化”了。280年前的纸质档案,其历史信息今天尚能识读,当今人类有谁可保证现在的电子信息在200年后能准确解读?

从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来看,国家档案局坚持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同时存在,档案要“异质异地备份”,就非常必要,是国家战略安全的谋划。值得我们历史工作者贯彻实施,需要我们从历史信息安全的战略层次,向那些高喊“无纸化办公”的人士提醒。

三、从状态和条件,看科技进步和管理责任

我们的“镇馆之宝”,是墨写在宽42.5厘米长50.5厘米的纸上,眼观没有损坏的痕迹,鼻闻没有霉变的气味,它现在保存在成都市档案馆的“特藏室”里。

这件档案在市档案馆里的时间,在50~60年之间。这几十年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肯定在现代科技运用的条件下,它的生命有利于长寿。但是可以推算出它在产生以来的280年间,至少在家庭中保存有180年,并且成都地区天府之国川西平原的空气湿度大,在这样的保管条件下,这件档案保存得完好无损,值得我们深思:180年的家庭档案保管传承,没有专门库房,没有专门人员,没有专门的除湿恒温设备,为什么能有效保存?我看主要是它的所有者认识它的价值,用心呵护它。据此,我认为今后的档案管理和服务,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健全制度,而且要加强对档案工作者责任心的教育和激励。

四、从过程和方法,看形成档案与探索创新

我们的“镇馆之宝”为局馆人员发现,至今30年了,为发挥这件档案的作用,局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多年来务实创新,写进书里,展示客人,多次展览,制成复件奉送领导敬赠贤达,引起本市领导和外地同行的关注,很多人士告诉我,他们从中受到“预防矛盾、化解纠纷、实现公平、构建和谐”的启发。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不知道这件“镇馆之宝”的出生地和成长史:它是哪个全宗的档案?它有无“兄弟姐妹”?它遭受了哪些“风波折磨”?这使我深感“档案工作的档案”很重要,深感档案工作者要重视指导和呼吁社会公众“形成档案”。有学人认为“形成档案”是文书学的范畴,不是档案学的“任务”。我从档案工作的历史教训和档案管理服务的趋势看,档案工作者的职责,应该从“形成档案”做起,这可能是今后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逻辑起点。

对这件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经过了许多阶段,采用了不少方法,我的概括和预见:档案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才有作为。

五、从个案和全市,看全域成都与“三个体系”

成都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其传承管理和服务开发的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我的调研表明,成都市19个区(市)县的综合档案馆,有清代档案的有10个馆,时间在175l至1909年,多为19世纪下半叶,其中18世纪的3个馆中有,19世纪的6个馆中有,20世纪的1个馆有。

中共成都市委提出未来30到50年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是一个把中央的部署、成都的市情、民众的愿望、世界的趋势高度融合统一的定位和蓝图,要求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各方面坚持树立“全域成都”的理念,切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因此成都市档案局馆的工作视角和举措,既要精心做好市本级的档案信,息服务的开拓创新,同时积极调研指导帮助19个区(市)县履行“运用档案手段和资源记录服务发展”的基本职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这件“镇馆之宝”的昨天和今天,使我想到今年“5・12”那天,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杈同志在成都金牛坝大会上的讲话:国家档案局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的目标和要求,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们还要提出建设档案安全体系的战略。

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工作建设“三个体系”的战略,吹响了全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面向明天的新号角!

杨冬权同志关于建设“三个体系”的部署讲话,是在成都市的土地上提出来的。我们成都市档案工作的发展,在谋划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今天和明天,“三个体系”的建立和档案信息的管理与服务,一定会花果同树!

上一篇:汛期,记忆不会被洪灾淹没 下一篇:天津市委领导到市档案馆参观并视察工作等1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