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欧洲食品安全动态

时间:2022-09-08 04:37:08

6月欧洲食品安全动态

欧洲营养标签新规

6月,对于中国国内食品生产领域来说,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实施伊始,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大家对营养膳食需求的提高,也掀起了针对食品营养标签的探讨。

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9月对修订后的《欧盟食品标签通用标准》(EU Labeling Regulation No 1169/2011) 达成了共识。修订版的标准结合欧盟27国的实际需求,对食品标签中的强制信息的字体,食品营养元素的顺序及内容,食品原产国和消费者知情权(Fair Trade)标识进行的调整。目的是为了简化和统一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在欧盟的使用。

由于欧盟各国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对于食品标签,欧盟委员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了一个食品标签指导意见(Directive 90/496/EEC),欧盟27国在贯彻执行此指导意见的同时,结合各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006年,欧盟有意将建议性的食品标签管理规定改成具有法律效应的通用标准(Regulation),目的在于消除欧盟各国由于文化语言差异造成对规定的误解。然而,这一方案给欧盟委员会带来很多管理上的困难,特别是针对欧盟食品对外出口的标准,是在营养标签方面主要针对以下3点:

首先,在欧洲销售的所有食品必须标注以下营养元素的含量:热量、脂肪、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质,以及盐。2011年之前,荷兰约有80%包装食品自愿加入了营养标签。除了目前规定的7种成分外,还包括荷兰消费者关心的食用纤维含量。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调查报告显示,欧洲人平均日常膳食纤维摄入量(6~21克/天)远低于推荐量(25克/天)。因此,食用纤维含量的标注有助于指导消费者健康饮食。

其次,是对食品中盐含量做强制性的标注。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欧盟委员会和食品企业仍有较大的分歧,食品企业认为,盐作为食品生产配料的一种,不应算作营养成分,而钠含量应作为营养元素代替盐标注在食品标签中。欧盟委员会对此仍持有保留意见。据欧洲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认可程度的调查显示,过半数消费者对盐含量很重视。

最后,为了便于消费者甄别主要、少量和微量成分,营养标注中的成分要按照含量递减顺序排列。食品营养标签的目的是使食品企业和消费者实现双赢。从食品企业角度讲,可以用最简明的方式传达最重要的信息,并强制食品企业对自己的食品营养成分进行控制和改进,以增强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营养标签是一种沟通工具,一种信息传达方式。信息越简明,沟通越有效。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产品包装面积有限,再加上欧洲多国家多语言的现实情况,生产商需要和消费者达成一定默契,比如使用通用标准标识或简单易懂的示意图来代替冗长的语言描述和多语言重复等不便。这些都将在未来的法规磨合期实现。

欧洲乳业巨头利用国内食品安全事件进一步蚕食中国乳品市场

对中国的乳品公司而言,今年的6月绝对让人大汗淋漓。继中旬伊利奶粉铅含量超标事件之后,上海光明乳业在月底开始召回碱性清洗剂污染的婴儿奶粉。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的乳品行业成了食品安全的重灾区,一次又一次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打下越来越深的对本地产品不信任的“烙印”。西方乳业巨头已将中国视为最强劲的消费市场,并攫取了相当大的市场分额。而一些贸易分析人士更是每每将这些食品安全丑闻视作洋奶粉生产商的“利好”消息在各国际专业媒体上阐述。15日,丹麦乳制品公司Arla Foods(爱氏晨曦)以2.3亿欧元注资蒙牛,紧随这一消息,一些国外媒体就揭示这些国际乳业巨头正在悄悄利用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良纪录挤入国内市场,潜移默化中在本地同行和消费者面前将自己树立成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的优秀典型,占据市场竞争中的制高点。

针对食品安全加工链上的综合控管

近期,中国国内乳品市场激素检测超标的事件不绝于耳。针对乳品激素含量的检测标准及管控方法也被推至讨论的焦点。

自2000年1月1日起,欧盟理事会通过法令1999/879/EC永久性禁止了(重组)牛生长激素在全欧盟范围内的销售和使用。并因在美国继续使用该激素,禁止从美国进口乳制品。个别农户在禁令后试图将无激素效应的代谢前体掺入饲料中,而这些化合物经过体内代谢后转化成激素物质。一些欧洲研究机构,例如荷兰食品安全研究所RIKILT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检验这些激素前体化合物中。除了对终产品的控制外,欧洲国家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对整个食品加工链的综合控管是更为有效并可靠。这对于中国乳业目前所处现状和问题而言,可能有所借鉴。

6月,中国了最新食品安全5年计划,通过改进过时标准,审核和废除存在矛盾或重叠的标准,对法规进行升级,并制定新法规。这已得到国外相关专家的关注。能否实现14个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齐抓共管,着实是对其大智慧的考验。

肖英华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后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接受食品安全的系统课程培训,并先后于荷兰食品安全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成科研课题。2008年获得食品安全硕士学位后继续在荷兰乳品研究所从事致病性厌氧芽孢杆菌的相关研究。长期关注并分析探讨欧洲食品安全动态,并担任荷兰食品谷使节,致力于增进中荷食品业界的技术交流。

欢迎广大读者就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参与邮箱:

上一篇:良鸟择木而栖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下一篇:行业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