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工程”角度探讨档案文化建设新思路

时间:2022-09-08 02:05:27

从“记忆工程”角度探讨档案文化建设新思路

一、“档案文化”的定义辨析

尽管学术界对“档案文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目前对于“档案文化”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共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现有的对于“档案文化”的定义,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有利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含义应包含两层:一是指档案本身(包括档案信息和档案载体)所蕴含的原始信息、历史知识、精神价值等。二是档案组织机构以及档案工作者共同遵循的档案观、档案管理理念与模式。也就是说档案机构及档案工作者是如何认识档案、如何定位档案这个职业,如何看待档案管理工作,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开展工作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档案文化可以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行类比,更有助于理解。

然而目前很多谈及档案文化建设的往往只注重第一层含义,所以采取的措施也就自然集中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其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档案文化建设”与上述所提概念相比,有不同之处:档案文化建设不应该只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延伸,只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一部分,而是要转向以“记忆”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建设。

二、“记忆工程”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世界记忆工程是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近年来我国对于记忆工程的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成果是“城市记忆工程”,它是一项旨在抢救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文化载体的复杂社会工程,由档案部门作为实施主体,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记忆工程”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方式,对档案文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记忆工程”的开展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正如薛匡勇在《什么是档案文化》一文中提到的记忆工程的开展,使人们对档案记忆观日益认同,档案是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历史记录,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档案承载社会集体及个人的记忆,并且正是档案把这些分散的历史记忆连接起来。因此每个档案工作着应该从个人乃至民族的身份认同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一旦档案缺失,将会造成的是社会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缺失。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过去对资源实体的直接开发利用,提升到现在档案留存记忆、传承文明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从记忆的角度看档案,敦促档案工作者要扎实地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确保人类历史记忆的完整准确,从而把优秀的档案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在做好传承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档案文化的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要紧密围绕社会实际需求,根据自身的档案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满足社会和大众对于民族根源、身份认同的需要,满足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使档案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实现档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从记忆的角度有利于使档案文化建设从微观具体走向更宏观的层次,从而实现保护社会记忆,传承培养文化的目的。

2、“记忆工程”的开展为档案文化建设搭建了新的资源平台

记忆工程的开展,为档案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平台。记忆工程主要内容就是将关于城市记忆的档案资源进行建设与开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各类档案文献,梳理清楚散落在各地的档案文献资源,理清其中的联系与脉络,建立起档案资源数据库,最终搭建一个收集、整合、开发和共享的平台。

此外,记忆工程的开展还为档案文化建设搭建了人脉资源平台。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开展记忆工程的过程中,档案部门需要与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合作交流。借此机会,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摆脱以往被动保管者的角色,积极联合各方力量,成为文化建设和记忆传承的主导者,从而推动档案文化走向社会大众,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为大众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与其他部门人员合作过程中,档案部门自身也在拓展和完善其文化建设的能力。比如通过与宣传部、文联部等部门合作,可以借助其文化宣传领域的资源,拓展其文化宣传能力;通过与艺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社会文化团体合作,可以学习这些组织在民间文学、图片摄影、宗谱修编等领域的经验,借势社会文化工作者的特长,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3、“记忆工程”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机制

过去的档案文化建设主要模式是政府资金投入,档案部门提供公益及开设系列文化展览,但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方式效果不佳,难以吸引广大群众,也无法很好的推广档案文化。但是采用“记忆工程”这一方式,除提供公益外,还形成了如图谱、纪录片、书籍等一系列颇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档案馆通过建立文化品牌,吸引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采用物质或荣誉的方式奖励文化资源提供者,从而促使大众支持档案馆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大量优质文化资源进馆收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创造经济收益。这样就把档案文化建设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提升到现在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推动,使档案事业发展从传统的工作机制中走出来,形成以现代文化产业链为依托的档案文化建设创新机制。

三、借助记忆工程,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文化工作理念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标,然而一直以来,档案部门的文化工作都是被动的、保守的提供管理和利用,因此文化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急需转变工作理念,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在管理上,要从被动的保管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资源建设者。要注重和其它文化部门的互动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直接参与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在利用上,要从保守的服务者到积极的文化传播者。档案工作者应该成为走上讲台、走进媒体的档案故事播讲者,从单纯在档案系统内编研作品到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出版发行的档案文化产品。要从单一的展示方式到多元化的展示平台。随着档案馆自身馆藏的资源不断积累丰富之后,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吸收大众兴趣,如通过展览、网络、作品、视频等多平台、多内容、多媒体形式充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

要充分利用记忆工程平台,加强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能力。正如前文所述,记忆工程的开展为档案部门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人脉和信息资源,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调动高校和民间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士的知识和力量,组织社会各界历史、文化研究者加入到档案文化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借助记忆工程的平台,广泛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档案资源,构建数据库资源,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充实了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基础。在有了档案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双重保障之上,要结合地方特色的需要,重点围绕地方名人、地方历史文化、城市变迁记忆等进行研究,推出电子读物、图书、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打造地方特色的品牌。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多种媒介,打造更为强大的宣传平台。首先,进一步深化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交流。即通过纸质媒体(如报刊、杂志)和电波媒体(如广播、电视)等传统、覆盖面较广的渠道,对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和传播。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如建立“城市记忆名录”、“城市记忆”数据库和网站,推进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共享。最后,尝试拓展新兴的“第五媒体”。第五媒体的受众是全部手机或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用户,受众广,范围大,影响力强。可以采用手机报或者微博等形式,开展档案文化成果的宣传服务。

总之,大力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就必须跳出“对档案实体资源开发利用”的圈子,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记忆工程”的新视角,更好运用记录、记忆这一基本内涵,传世、传承这一基本功能来开展档案文化建设。

上一篇:湖北省高校乒乓球健身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术科项目设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