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08 01:47:21

盈江县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盈江县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盈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盈江县;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总书记在党的十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盈江打造“生态盈江、翡翠盈江、中国坚果之乡”三大品牌的战略构想,就盈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盈江县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山区土地被大量开垦,自然林减少

盈江县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93%,植被发育良好,河谷切割较深,山势陡峻,高差悬殊,从而形成坡陡、坡长的自然结构特点。近年来,山区农村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了人为的大量开垦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林与自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植被受损严重,客观上造成人为水土大量流失。大量的河沙堆积大盈江,大盈江平原段河床在不断的上升。

(二)人口增长过快,森林、土地承载力下降

2011年盈江县年末总人口达到3067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3‰,为全州五县市之冠。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粮食、燃料、用材等生产生活物质不足,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人们便不择手段地向自然界强行掠夺,盲目开垦土地,从而打破了自然界各链条之间的平衡,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重,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挤占面积日益加大,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

(三)森林被过度采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扼制,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森林的砍伐,使森林蓄水保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作用降低。与此同时,缘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也降低了地表层的蓄水保土和抗侵蚀能力,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大面积扩大。2012年全县林木采伐指标103万立方米,木材外调(含进口)110万方,木炭3461吨。

(四)环境监管和治理不到位,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

近年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以损坏环境作为代价,来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一是超标排放污染加大。一些老的污染源还没有得到全面治理,新的污染源又在不断增加。例如:盈江硅冶厂及城镇垃圾对生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二是城市污染速度在加快。由于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厂,盈江县现有露天垃圾场对水、土地、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三是农村环境污染在加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规范使用,加之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到处乱扔,人畜粪便随意排放,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五)水电站的过渡开发建设,造成多种环境问题

盈江县有大盈江、槟榔江、勐乃江、勐嘎江等43条大小河流,这些大小河流形成约260多万千瓦的水能蕴藏量,占德宏全州水能蕴藏量的70%与可开发总量的75%。截至2010年,全县已批建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68.393万千瓦,2011年已建成60座,装机186万千瓦。电站建设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等环境问题。

二、加强盈江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综合治理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最高境界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载体,是一项宠大而雄伟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新时期一个既具有阶段性,又有长远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切实搞好前瞻性的战略构建。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在保护生态平衡这个道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全县各族人民达成共识。要加强宣传,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性节日和民族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宣传活动,还可制作环保手提袋、环保日历进行宣传。

(二)加大整治各类企业污染的力度

要切实加大近年来对盈江自然环境和水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制糖企业及工矿有害排放物的依法排污治污工作,彻底杜绝和避免工业废旧污染源(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之形成良好的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格局。一是加强环境监察工作。按时对县域内排污企业污染减排设施进行监察,确保正常运行,落实好《德宏州“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二是畅通投诉渠道,调解污染纠纷。充分利用“12369”环保投诉热线及时受理和调处投诉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环保权益;三是以县城环境整治为契机,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坚持贯彻执行单位领导挂勾责任制,采取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的、问题存在较大的要进行问责。同时在进行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所进行的修路、修渠道、建盖厂房和办公区、生活区毁坏的植被,各电站业主应及早规划、及早动手,在空地和斜坡上积极开展绿化和植树造林,改善和美化环境,逐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泥沙石等废弃物,各电站业主应严格按照环保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程弃渣运至指定的位置,妥善处理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杜绝或减少污水、污物排入河流,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电站投产后安全运行;四是环保部门、森林公安和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强化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坚决彻底打击和遏制污染环境的行为,使生态文明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一是加大资源林政管理力度。针对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森林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在林木采运方面,严格实行限额采伐,严格木材指标管理,严管生态公益林,适当放宽人工林。在林地林权管理方面,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工作。对重大项目做到提前介入,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林业案件。森林公安、林政稽查、各基层执法人员团结协作,恪尽职守,依法办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扎实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保障绿化造林按质按量的顺利实施,要对全县苗圃进行苗木检疫、检验,对合格苗木签发“一签两证”,对发生病虫害的林木及时进行了药物治理;为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出),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同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过往运输木材及种苗进行严格检查。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检疫,规范管理,提高防治能力。全面抓好各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依法抓好林产品的调运检疫。

(四)依法行政,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加大国控、省控污染源和污染减排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污染减排目标的落实。根据环保部及省州环保部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弄璋糖厂、盏西糖厂、芒桑水泥厂的现场监督力度,做到每月不少于1一2次的现场监察,并按州局的环保要求,榨季期间安排3人以上分别驻守弄璋糖厂和盏西糖厂,编制驻厂现场监管周报制度。同时按省总队要求,完成每季度一报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监察报告编写上报工作,完成总量减排监察报告,确保污染减排目标的落实;二是加大环境专项检查力度,确保辖区环境安全。根据省州环保部门的安排部署,重点行业企业等三项执法检查、“两高一资”及涉砷企业集中检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国庆环保安全检查等专项检查。三是加大建设项目监管力度,确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为了确保建设项目按环评和行政许可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要进一步加大硅冶炼生产项目、矿山采选项目、水泥生产项目、在建电站等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力度,从严查处建设项目违法行为,通过强化监管,确保了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的落实;四是强化辖区污染源和污染防治设施的例行监察力度,严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硅冶炼投资项目增加,污染源监管难度加大,为了降低因污染源增多带来的环境风险,严防污染事件的发生,要加大污染源的例行监察力度,在增加日常例行监察的同时,采取夜间和节假日不定时进行突击监察,严防死守等监管措施,确保了辖区内污染设施的正常运转;五是继续抓好饮用水源环境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根据《盈江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结合环境专项行动应深入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现场监察和监管工作调研,组织专项行动成员单位现场调研,必须确保辖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五)生态环境保护要从教育入手,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在各国越来越来受到重视,环境素质已成为公民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一是坚持从儿童抓起,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坚持寓教于绿,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进课堂、进教材,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二是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全民植树日”等主题宣传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倡导绿色节约,组织学生深入到街道、公园、社区,亲近大自然,广泛宣讲植绿护绿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努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是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政府部门要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中来,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

上一篇:水泥深层搅拌桩在软基加固中的应用与检测 下一篇:浅议建设工程中的“阴阳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