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士到教授

时间:2022-09-08 12:04:59

去采访的路上记者在想,作为全军的眼科学术带头人,张教授会是什么样子,一定是非常威严的军人仪表,记者甚至因此而感到有些紧张。见到张教授记者一下子就释然了,张教授非常亲切而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专家主任的架子。在拍摄的过程中,张教授还主动帮着我们拿一些摄影器材。张教授谈起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位知名的军队眼科学术带头人的传奇经历,让记者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张教授总是谦逊地说都是运气好,而记者却分明悟出了两个字:“勤奋”。

军事尖子的从医之路

我走上医学的道路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69年我从河北家乡参军,到大西北河西走廊当了一名警卫战士。我在连队是学军事的,队列、投弹、刺杀都是尖子生,连长非常喜欢我,想让我将来搞军事,我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当医生。1970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军直卫生所的所长跑到连队招卫生员,连队指导员是他的老战友,非得让我去学医,还让一个老卫生员带我。我到那儿没一个月就跑回连队说不了那个。我当兵之前在农村长大,身体好得连一片药都没吃过,一个药名都不知道,怎么能学医呢。但卫生所所长和指导员都来做我的工作,说革命战士要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在军直卫生所当了一名卫生员,后来又当了卫生班长,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1972年又幸运地被选送到第二军医大学深造。从此走上了漫漫的学医之路。

1976年大学毕业时,301医院(即总医院)干部部门在450个毕业生中选了20个学生到该院工作,我就是幸运者之一。分配到301医院后,我自己思想上压力很大,在这么好的单位,全军医院的最高学府当一名军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普通战士,没有关系,没有后门,从那时起我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缘眼科,兴趣使然

干上眼科说起来还有一段渊缘。我在大学最佩服的是著名眼科专家杨德旺教授(后来是上海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他的课讲得特别好,眼科在大学课程里属小科,课时也不多,但他每次都讲得有声有色,出神入化,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杨教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那时就已经对眼科非常感兴趣了,觉得眼科可能是我将来的专业。我们20个同学在301医院转科一年后,我又一次幸运地被分在了眼科,这应该说跟眼科还是有缘吧!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1977年正式到眼科工作,到现在已经31年了。我们那时的想法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从干上眼科,就认定了这条路。当时的想法就是在这么好的医院,作为期间的毕业生,底子薄,基础差,要想干出点成绩来不容易,需要付出比别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

1987年我第一批晋升为眼科主治医师,在老主任宋琛教授的关怀下,相继完成了两项军队重点科研课题,5年内获得了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第二完成人),并发表了15篇科研论文,写了一本专著。1989年又幸运地被派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从此决定了我终生的研究方向――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疾病。1992年,301医院为了加快学科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院党委决定破格选拔中青年人才。所谓破格就是从主治医师直接晋升为主任医师,而不经过副主任医师,但条件十分苛刻。当时我除了没有研究生学历外,在临床能力、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医院要求,100多位中青年医师竞争答辩,最后经全院20多名专家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我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这可以说是我在总医院眼科奋斗了15年的回报。

1994年我又被聘为眼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眼科主任,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眼科中心主任。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知名眼科教授,国内著名的眼底病专家,军队眼科的学术带头人,其中之艰难是可以想象的。来301医院这么多年,我没看过一场电影,电视也很少看,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眼科研究上了。

妙手仁心才能做好眼科大夫

一个人只要干上了医生这一行,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提高,一辈子继续教育,一辈子奋斗。现在的医学发展很快,你只要不学习两年就会落后,你就不会看病了。要做一个好医生有三点很重要:一是要爱病,爱病才能去潜心研究疾病,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无论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你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治好他们。二是要有过硬的技术,要有自己的“绝活”,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别人不敢涉足的“”你敢勇于探索。三是要学点心理学,懂得一点心理学知识。医生接触的患者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等等,你就要根据他们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耐心向他们解释病情,只有与患者很好地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他们才能很好地配合你,治疗才能成功。

毫厘之间见真功

眼科大夫与其他科大夫最大的不同就是心要细、手要巧、悟性要好。眼科的病变都很小,眼科手术差一毫米,或者角膜切口多一毫米,手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所有眼科手术都要在显微镜下操作,用于缝合的线比头发丝还细。眼科手术很少出血,因为在手术中哪怕出一滴血,就足以让患者什么都看不到了,心细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对眼科大夫尤为重要。

做眼科大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半路失明的患者,他们实在是太痛苦了。20年前的一个春节,有一对新婚夫妇来北京旅行结婚,走在长安街上,一个“二踢脚”蹦过来在小伙子眼前爆炸。虽然及时做了手术,但由于伤情过重他最终没能复明。那个意外事故给我的冲击特别大,只感到眼科大夫的无力和无耐,患者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治不好他。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向“失明”挑战。我们所有的眼外伤都积极手术,哪怕没有了光感也要给患者进行探查,因为患者来到301医院都是带着最后的希望。我们这几年,在无光感的重症外伤眼的治疗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结果使1/4的患者恢复了生活视力。

当记者问起张教授的业余生活时,张教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医生的生活比较单调,这么多年都放在临床和研究上了。我儿子就说,您看您,每天从家到病房,从病房到家就这一段路,一个小眼球儿搞了一辈子,单不单调啊?可是我觉得踏踏实实地搞一项工作,每天忙忙碌碌,很充实,而且有很多的乐趣和满足感。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做不完的工作,研究不完的疾病,一点也没有觉得单调,觉得非常有意思。

从事眼科工作的张教授特别喜欢旅游和摄影,想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在美景中感受视觉的美好体验。而带给眼病患者一个光明而美丽的世界也正是一个眼科医生不懈的追求。

上一篇:防糖尿病眼底病变于未然 下一篇:“糖尿病新世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