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秋风”道“西风”

时间:2022-09-07 09:41:55

“春女思,秋士悲。”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一个永恒的主题。秋风,也成为古代诗词文赋中常用的物象,但是,在古代诗词文赋中,古人很少直接以“秋风”称之,取而代之的是“西风”,如: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怨坐泣西风,秋窗月华满。(陆龟蒙《赠远》)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浣溪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凤栖梧》)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冯延巳《采桑子》)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晏几道《蝶恋花》)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周邦彦《齐天乐》)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姜夔《八归》)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姜夔《惜红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琐窗寒》)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辛弃疾《浪淘沙》)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纳兰性德《浣溪沙》)

关于“悲秋”意识,古人早已有之。较早出现、且有记载的是《楚辞》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但是,在表示相似的意思时,为何古人多用“西风”替代“秋风”呢?

首先,从造字方法上看。秋,大篆的写法为,左边是秋天的禾苗,沉甸甸的麦穗已经压弯了腰;右边是“火”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秋,禾谷熟也。”可以推断,“秋”,从禾从火,会意,所以“秋”有“庄稼成熟”之意,表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民间谚语“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秋收”,成语有“春华秋实”。总之,“秋”象征着一种成熟的状态,更多地是让人联想起一片欣欣向荣和丰收时的欢天喜地、喜悦之情。

其次,我国古代四季常与“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水金火木土)、“五色”(青赤白黑黄)等联系在一起。

秋在方位上所对应的是“西”,因此,“西风”即秋风,它们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况且,从方位上讲,古代中国有“天圆地方”的思想,中央(中原)为正,在先秦时期,西方是西戎,而汉朝西方为西域,总之,遥远的西方给人的感觉是茫茫大漠,黄沙漫漫、飞沙走石,一种荒芜、凄凉、肃杀、了无生气的景象。同时,西,在方向上,也是太阳落下的一边,具有黄昏的意味,凄清、悲伤、萧瑟。我们甚至还可以联想到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冷风,有种“西风来了,寒冷的冬天就快要来临了”的感觉。

西在五行中对应的是“金”。金有兵戈之象,这是种借代手法,如“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化干戈为玉帛”“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它让人联想到兵荒马乱。一旦战争发生,便会有灾难,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萧条、凄冷之惨象。

西,在五色中对应的是“白”,而“白”可能会联想到“白虎”,《协纪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即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云:“秦末有白虎现于东海,黄公为虎所杀。”由此可见白虎为凶暴之兽,给人的感觉是荒凉、肃杀,甚至还会联想到植物的枯黄以致变白的荒芜、惆怅之感。如“白日依山尽”之“白日”,即表示“日薄西山”的黄昏。

实际上,用“西风”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从拟声的词态上讲,“西”还让人联想起“悉悉索索”的动态感,想到秋风飒飒、呼啸而来的悲凉态势。

可见,“西风”意象符合古人的“悲秋”意识,并表现出悲凉、孤寂、凄冷等感伤的情感态度。

上一篇:约翰.济慈致雪莱 下一篇:洗涤心源,独立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