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传”

时间:2022-09-07 09:34:34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古人早有定义,两千多年前韩愈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民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解答学生的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可是现在由于传统的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缺陷,许多教师被考试指挥棒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果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人才”。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师不经意间培养了一些能力低下、道德败坏的学生,这是教育的失败,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省。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传道”,这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有害的。因此,作为一个致力于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征服力

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品德高尚的人,在学生面前如一座高山、如一棵大树、如一座丰碑,使人敬仰,让人钦佩,令人折服。一个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德服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否则一切苦口婆心都会因失去事实依据而缺少说服力。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如果一个教师教育学生不要迟到早退,而自己却经常迟到早退;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可自己却随地乱扔垃圾,你说学生能听你的吗?想要学生怎么样,自己就要先作出表率,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说服学生,用自己的涵养去熏陶学生,让学生在你崇高的道德修养面前感觉到如果自己做了什么不合理的事是一种错误和耻辱,挺不起腰抬不起头,从而有意识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的威望,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任何一个人,在德高望重的长者面前都会心存敬畏。作为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崇高的道德修养去征服学生。

二、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魅力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能对外界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吸引学生在言谈举止中向他看齐。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笔者发现,那些德高望重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纪律都会比别班好一些,而且学生比较有礼貌,成绩也较优秀。经过观察探究发现,那是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不仅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崇高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与熏陶,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敬他爱他,并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模仿。一个教师,举手投足间表现出良好的品行,言辞恳切有礼,动作优雅,穿着得体,自信而忠厚,乐观而豁达,温和而亲善,学生会敬之如父,爱之如兄,待之如亲,尊之为师。这样的教师,不必多费口舌就可以在形象上吸引学生,使学生敬之爱之而趋之若鹜,否则,就算你费尽口舌说教,而自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又有何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如果这时候教师很好地加以引导,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身教”,使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价值观,我们又何愁学生难教呢?

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典范

教师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作为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父母,学生对于教师也会投入一定的情感,并对这份情感产生期待。他们期待教师的教导如同期待父母的养育,教师良好的品行与言辞,他们甘之如饴,从中受教,并心服口服;而对于不良品行,他们同样也会唾弃怨恶,并会因失望而产生逆反心理。许多问题学生都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言行粗暴而造成的。教师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事无巨细,凡事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自己做好了,然后才能以自己为标准去要求学生,去尊重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准则、学习的榜样。这样比空口说教要来得实在些,学生也更易于接受,我们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达成。

两千多年前的韩愈,就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最好的解说,他把“传道”放在了教育的首位,这与现代教育的根本――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应只为个人利益去追求高的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是相悖的。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建立高尚健全的人格,以身为教,树立形象,提高威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

上一篇:触摸教育的风景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