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在“场外”― CIID2014场外展

时间:2022-09-07 09:23:54

摘要:当各类艺术、设计展览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商场、会展中心等场所争先炫耀登场时,CIID2014场外展以开放的形式选择非传统的展览场地--厦门沙坡尾这个曾经通往世界的出海口举办。展在“场外”,是对场所之外的城市文脉探索、对展览空间之外的场地精神呼唤、对专业之外的公众内心真知的激发、对设计之外的设计师自由创造表达进行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场外 场所 公众 设计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简称CIID)主办的首届CIID2014场外展,首次以“场外”展的形式多元呈现,由林学明老师担任总策展人,本人参与设计与执行。展览内容包括公共艺术展、原创设计、学术论坛、音乐会、行为艺术、市民参与等部分。展览场地选择在沙坡尾这个曾经通往世界的出海口举办。展在“场外”,正试图从单一的注重展品本身的展览框架里解脱出来,应对那些常规展览中未曾关注和忽视的社会现实---现实中的场所、普通的公众、心怀艺术梦的设计师。

1.场所之外

沙坡尾堪称厦门城市文化的原点,如今这个历史的渔港,仍然较完整的保留了老的街巷、工业厂房、内港湾等一幅幅现实生动的场景。在这个多样的场所表象之外,怎样更深入的挖掘这些历史与文化、怎样注入新时代的理念、怎样保留住一些历史与记忆并把它弘扬出来这是我们所追寻的答案。

场外展选址在沙坡尾一个处于弱势的被遗忘的废弃工业厂房(如右图),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全然不同于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商场、会展中心等专业场所,拥有专业的场地、专业的设备设施、专业的展览呈现。而面对沙坡尾废弃的工厂,它曾经见证过一段重要的历史,它又置身于社会现实之中、公众生活之中,在关注工厂空间本身之外,又试图寻找回废弃厂房中那份已消失殆尽的原有的自信。

场所空间设计本质地解决公众场所营造及废弃厂房蜕变的视角:将新的建造与废弃厂房空间清晰区分开来,不背乎真实的场所语境。“一廊三场”的搭建(“一廊”即600米滨海长廊,“三场”即入口平台广场、滨海广场、中心广场学术区”)以及滨海广场“潮”装置艺术墙的建造成为了场所空间的重要建造部分,而废弃厂房中的“四馆”(即“物”展馆、“集屉”展馆、“四方陶”展馆、“设计匠”展馆)以保护修复为主,未对空间本身进行新的建造。设计本质上是节约的、智慧的、别开心面的、颠覆传统的,而绝非平穷与草率的。向公众诠释了一个重要理念:重要的不是我们研究如何设计展览空间本身,而是在展览之外,如何营造一个供公众交流的空间,并将它融入社区,融进这个城市,这是我们的目标。

对场所文化的精准剖析、场地选址的实验性挑战、场所空间的巧妙改造都试图在场所本身之外建立一个真正的公众场所,在这里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蓄势待发,通过呈现多样的活动与交流,全面激活沙坡尾旧工厂的生命力和公众的再度关注。

2.专业之外

如果把设计师、专业学者视为展览的专业观众,那么在场外展,除专业观众之外的普通公众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地的居民、施工人员、保安、清洁工、志愿者等等。在我们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倾听附近居民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理解与对我们展览的期待;有时会观察场地中的施工人员休息时随时泡茶、午休前躺在木板上画漫画、把自己劳作出的成果发微信等;在开展期间,目睹涂鸦艺术活动中参与的保安、清洁工、渔民等公众,他们或许是对艺术有感而发,或许是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体验,或许是任凭自己直觉随意的绘画与抒发......这与公众参与有关、与公众使用有关、与公众意识有关。

“场外”意味着并非只关注与展览相关的设计师,而更多的是期待展览之外的公众参与,从观众视角出发,从观众体验出发,与公众交流、对话、倾听公众心声正是探讨“场外”的意义所在。今天,艺术与设计的价值绝不是在艺术家与设计师本身,而是关于谁提供服务谁被服务,谁是主观谁是客观,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这个边缘的界限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模糊。

3.设计之外

回到场外展的重要参与者---设计师。在与场外展同时进行的CIID年会是全国各地设计师的一个大聚集,举办几天的论坛、讲演、展示设计师的工作、作品等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缺少一个跟当地城市的对话,缺少一个设计师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因此在场外展,设计师可以借“场外”来展现自己对城市的深刻解读、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对设计之外的自由探索。那些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抽象人物作品、根雕艺术品、木构装置、陶瓷艺术、服装、家具等等都是借“场外”来呈现设计师在设计之外的重要成果(如右图)。

设计之外是设计师在抛开业主甲方限制、解脱经济利益束缚、从注重服务转变到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的重大创举,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寻找价值链接。场外展今年在厦门沙坡尾举办,以后还要在甘肃等很多城市落户,我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地域,去实现设计师设计之外的乌托邦之梦。

4.结语

CIID2014场外展只是一个实验的开始,一个有关公众、艺术、设计师及城市的对话。“场外”在诠释场所、倾听公众、对话设计师的同时,将更多探讨“场外”的无限可能性:一个场所再生的可能性、公众参与的可能性、设计师创新的可能性,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 著.金衡山 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6

2.南方都市报《走向公民建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易斯・芒福德 著.宋俊岭 李翔宁 周鸣浩 译. 《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中央空调安装质量控制 下一篇:宜兴抽水蓄能电站防渗面板表面接缝止水施工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