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

时间:2022-09-07 09:04:37

【摘 要】

随着新课程走进课堂的“小练笔”,作为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以其随机、灵便、入口小的特点,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如何抓住时机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呢?笔者认为应该以文本为依托,巧借文本中的字词、句式、篇章、内容、体裁、留白等文本素材设计小练笔,让有效的小练笔谱写出大文章。

【关键词】

小练笔 巧借 文本 大文章

“勤能补拙”,随着新课程走进课堂的“小练笔”,作为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正好弥补了学生怕写作文、谈“作”色变的状况。“小练笔”以其随机、灵便、入口小等优点,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指尖上。”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练笔契机,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巧向文本借“生花妙笔”

1.巧向课文借“字词”,引导学生遣词造句

现有的教材规定学生每学期要掌握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词,学习这些字与词不能停留于会读会写,而且应该会学以致用。平时我们组织学生组词、扩词,个别的词语会让学生进行造句理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尝试叫学生给每课生字进行组词,并造句。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我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均匀”一词。课后,学生用“均”组词并造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使用“均匀”一词,有的学生把“均匀”同“平均”混淆起来:“老师把一包糖均匀地分给同学们。”或“我把蛋糕均匀地分成八块。”于是,在课堂上,我结合课文重新和学生一起理解了“均匀”一词: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也指时间的间隔相等。课文指叶子长得整齐、匀称。然后,我让学生对“均匀”的使用进行讨论,直至明白并能正确使用。字是句的最基本构成元素,这种练笔方法既能让学生学会组词,长此以往也能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2.巧向课文借“句式”,仿写文本经典语句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片断用了典型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练笔。

如《猫》一课,语言大师老舍在开头一段中用“说它……吧……”的句式亲切地表达了对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古怪性格的喜爱之情。我先让学生与一般介绍猫古怪性格的文字进行对比品读,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特点后,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再如此课中的句式“任凭……也……”,我先让学生理解猫的贪玩到了极致,然后结合文本找到有关内容,进行迁移练习,学生有的写:“任凭谁说什么好话,猫也一声不出。”有的写“任凭谁见了它,也绝不会责打它。”

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仅使学生有效地吸收了经典语句,而且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扎扎实实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巧向课文借“言语”,学习文本语言形式

有些文本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如何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神韵与滋味?除了带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笔者认为改写文本的言语,使其内化成学生的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巧向课文借“构造”,学习布局谋篇能力

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猫》一课的第一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二、巧向文本借“下锅之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练笔资源丰富多彩的。王尔德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我们可以抓住体裁做文章,把古诗改成散文,把童话改写成课本剧等;我们也可以抓住作者留下的一些“空白”,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通过填补“空白”体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1.巧借“文体”,练习变换体裁写

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比如,刚学完《游山西村》,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从诗人角度或山西村村民的角度把这一古诗改写成散文。这样的练笔真是文中有诗,诗中有文,在练笔中,学生不仅对文本进行再次悟读,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2.巧借“空白”,发挥想象补充写

有些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如《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中描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时,课文例举了四种神态的兵马俑,而后用了一个省略号。佣坑里的兵马俑有上千个,都是模仿真人塑造的,神态、外貌没有雷同的,加上学生对人物的神态、外貌描写能力比较弱,在这里如果设计一个小练笔,可谓是一举多得。于是,我出示了几幅兵马俑的特写图,叫学生细细观察,并选其中的几个兵马俑仿造文中“外貌、神态加以想象”的方法写一写。

唐朝诗人贾岛有诗称:“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可见练笔的重要性。小练笔依托文本,练笔的资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课堂练笔虽小,教师却不可随意取之,必须有所选择,必须遵循“以学定教”、“因文而练”的原则,以学情为第一依据,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只有如此,课堂“小练笔”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练就大文章!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阅读研究 下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