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艺审美取向及教育建议

时间:2022-09-07 07:36:37

大学生文艺审美取向及教育建议

摘要:审美观决定审美取向,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美主体的思想状态。本文从大学生的文艺审美取向入手,归纳总结出大学生文艺审美取向的特点并分析原因,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文艺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104-01

当代人生活在无所不在的审美文化之中已是一个了然的事实。但是,我们对于审美心理与审美取向(尤其是文艺审美取向)又了解多少呢?“尤其是成长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们,他们所面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刻的制度性改革和结构性的变异,触动了大学校园文化方方面面的巨变,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方面价值体系面临分化与重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与审美心理就十分有必要了。

一、文艺审美取向及其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

所谓文艺审美取向,就是指人们在对文艺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时所选择的方向,即选取符合自己审美口味、认为是美之所在的审美对象,摒弃不符合自己审美口味的审美对象。当人们在进行文艺审美的时候,都在下意识以自己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审美观作为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以自己的审美观来决定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选择与否和接受程度。这种选择就是文艺审美取向的体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的审美教育通过美学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制定科学的审美标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抵制腐朽、落后的审美观的侵蚀。

二、大学生文艺审美消极取向

1、盲从时尚,精华与糟粕并收: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方式日趋现代化,也刺激着人们加快观念更新,以新颖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一情况促使当代青年不再只接受一种观念,囿于一种见解,奉行一种标准,而是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使美的追求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但是,在文化疯长的年代里,各种文化现象的水平良莠不齐,充斥在文化市场中,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什么样的审美文化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什么样的审美文化是腐朽的、消极颓丧的,如何分辨,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在面对最新,最“前卫”的事物时,往往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而且,越是“新潮”的事物往往越能吸引其目光。故而,大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带有一种“盲目求新”的倾向,这种倾向就造成了一种审美上的不加分辨的接受,既取其精华又取其糟粕。2、强调对权威的批判与解构,态度消极颓废: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所以,在这样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脱节的时代里,人们的思想精神呈现出一种盲目与浮躁的状态。体现在审美取向上就是站在权威的对立面上,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对审美对象进行解构,这种盲目批判的审美态度是一种消极颓废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生选择。3、消费主义审美取向:在消费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审美活动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整体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为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活动被普世化、俗世化了。大学生受到消费主义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在选取文艺审美对象时常常偏重于选择日常生活化的,与消费直接挂钩的,非“阳春白雪”的审美对象。大学生审美取向也因此偏重于一种消费的态度,不能免俗。4、功利主义审美取向: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带有无法规避的功利主义色彩,这也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往往把对自己是否有用或有利作为判断人或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功利心理十分严重。这种“实用第一,功利至上”的审美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自私自利、本位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

三、大学生文艺审美消极取向形成的原因

在认识到文学专业大学生文艺审美取向存在的问题后,促使我们去探究原因。原因当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文学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1、当今社会的低俗化的审美趋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世界人民叹服。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却没能够同步确立。经济与文化的脱节,导致当前的社会文化鱼龙混杂,人们在混乱的文化市场中迷失自我。在这样的一种大的形势下,一部分人的审美观每况日下,变得粗俗下作,对美的认识也越发肤浅。“这样的审美观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上,就体现为着力去描绘那种卑微、猥琐和沮丧的人物,或者作为这类人物的倒影,刻画出一种孤傲自赏、玩世不恭、轻狂放荡、浮躁粗俗的人物。一些文艺家看来,这或叫做“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或者叫做“人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追寻”,总之是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或是未来潮流趋势云云。他们塑造这类人物时,还着意渲染失落感、孤独感,渲染沮丧和绝望。”这样的作品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尤其是文学专业大学生审美观影响显然是十分消极。2、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大学生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向上阶段,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具有无限的精力,他们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乐于吸收新鲜资讯,接受新生事物。但是,由于人生阅历较浅,也使得他们在辨别是非、美丑、好坏的能力上较为薄弱,看待事物往往不够深入,较为单纯莽撞,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在这样良莠不齐的社会审美环境之中,他们往往会受到一些新鲜刺激的审美对象的诱惑,对真正的美视而不见。同时,由于处于特定年龄阶段,他们的审美观是不完全定型的,具有很大可变性和可操纵性的,也使一些不良审美观的同化有机可乘。3、高校审美教育的缺陷:审美教育是美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教育学研究出发,研讨审美的实质、任务、作用、方法,总结审美经验,探索审美规律。可以说,审美教育肩负着人类心理结构建设的重大使命。我们的审美教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为宗旨,坚持在人类自身美化的自觉实践中不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并使人格趋于高尚化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自觉感受的教育,是创造高尚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的审美教育是存在缺陷的。就以文学院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为例,对美的理论教育虽开设有美学课,但是大多泛泛而谈,使学生们较难把握实质。而且,很少有艺术鉴赏或艺术评论课程,缺少实践的美的教育是无法达到其根本目的的。

四、教育建议

1、加深审美理论的影响,细化理论教育:理论是基础,正确的审美观,必须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加强理论教育,深化审美理论的影响。通过审美教育达成心灵的“净化”,矫正消极不良的审美观,帮助文学专业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取向。细化理论,使得美的理论并不是浮于纸面的文字,而是成为指导文学专业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罗盘”。

2、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以当代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以美学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审美化教育为突破口,以审美化的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以美立人。”大学生审美心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广泛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大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象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与作品发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美学理论的介绍,结合作品的推荐、评价,启发大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美学思考,学会欣赏艺术,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对艺术的实际体验出发,逐步提高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3、加强审美实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艺术美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再创造而产生的,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比起自然美和社会美来,显得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将艺术鉴赏带进课堂,使得高雅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用美的眼光关注艺术,欣赏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贾玉铭.大学生审美取向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06.5(1):45-47

[2]达村人.文艺的审美价值论[J].益阳师专学报第三期.1991.7(1):74-79

[3]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严昭柱.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与当代文艺[J].文艺研究.1987.3(1):68

[5]梁绘影.高校学生审美取向教育分析[J].设计教育.2005.157(5):92

上一篇:新时期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的管理和控制 下一篇:浅谈实践环节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