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见效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07 07:23:40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见效特征分析

摘要:七区西Ng54-61二元复合驱是孤东油田二元驱工业化推广项目,也是孤东油田产量接替的主阵地。本文针对目前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注采井网程度、砂体发育差的突出矛盾,通过前置段塞和目前二元主体段塞的注入情况,分析注聚见效的动态特征,总结出动态变化规律,以便应用于指导现场生产,为扩大注聚增油上产阵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七区西54-61二元驱 聚合物 动态特征

1 .七区西Ng54-61概况

七区西馆上54-61单元为孤东七区西五套开发层系之一,是孤东披覆构造下被南、北、西三条密封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一个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形态完整、具有统一的原始油水界面、属河流相沉积、具有“亲水、中高渗透、非均质、高饱和、稠油、疏松砂岩”特点的层状油藏。

2.二元复合驱设计方案及项目完成情况

根据室内试验和数模优化结果,矿场采取清水配制、污水稀释注入方式,二元复合驱主体段塞的驱油配方为:

前置段塞:0.1PV?0.22%P

主体段塞:0.4PV[0.27%SLPS+0.13%复配表活剂1#+0.19%P]

后置段塞:0.05PV?0.15%P。

注入速度:0.12PV/a。

七区西Ng54-61中北部二元复合驱于2010年7月份开始实施前期调整,2011年6月13日开始注聚,2012年8月转入二元驱。设计注入井92口,受效油井133口。该方案矿场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9.6%,累增原油126×104t。截止到2012年11月底,累注干粉11736t, 累注磺酸盐5098t,累注表面活性剂2515t,累注溶液443.6×104m3,累计注入0.199PV,注入总量468PV.mg/L,完成方案设计的36.2%。

3. 注入特征分析

3.1注入能力变化情况分析

自实施注聚以来,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实施了大量的井网完善、注采调整和提液引效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单元已进入见效阶段,与注聚前对比,日油水平增加191.1t,综合含水下降1.%。

自2011年6月份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平稳注入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水井开井数基本维持在71口,注入能力在7100m3左右,基本按方案设计配注执行,注采比维持在0.9左右,与注聚前比平均动液面下降104m,注入压力上升0.8MPa。

二是提液引效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主要是通过实施完善注采井网,高含水低效井提液,限液计关井开井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单元液量,引效促效,与前一阶段(2011年10月)相比,单元油井开井增加24口,日液水平增加1956t,日油水平增加122t,综合含水下降0.8%,动液面下降79m,水井开井增加16口,日注水平增加2215m3,注采比基本在0.9左右。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注聚见效。

三是转投二元见效阶段(2012年8月至今),转入二元之后,与2012年7月份对比,水井开井减少1口,日注水平减少644m3;单元油井开井增加2口,日液水平减少351t,日油水平增加64t,综合含水下降0.8%,注采比基本0.85左右;在产量明显上升,主要为二元见效。

3.2注入压力变化分析

从注入上看,与注聚前相比,平均油压上升了0.2MPa。从压力上升情况看,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一是压力平稳上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注入压力由注聚前的10.3MPa上升至11.1MPa。二是压力波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1月):由于新投转注井压力较低,井组提液和高压井治理见效等原因导致压力波动上升缓慢,目前压力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从平面分布上看,注入压力分布不均衡,低压井主要集中在28排井以西以及与南部二元先导结合部区域。2012年11月,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水井开井86口,其中油压小于9MPa井13口,平均油压7.2MPa,主要影响原因是由于大孔道、时间短影响,9-11MPa井31口,平均油压9.9Mpa,11-12MPa井19口,平均油压11.6MPa,12-13MPa井11口,平均油压12.4MPa,大于13MPa井12口,平均油压13.6MPa,其中3口欠注井主要原因为出砂影响。

3.3霍尔阻力曲线

二元区阻力系数变大。从二元区阻力系数变化看,主体段塞前由于注入的聚合物较好的起到了增加渗流阻力的作用,目前霍尔曲线阻力系数为1.60。

由于注聚合物后,增加了注入水的粘度以及聚合物在油层中的滞留作用,使油水流度比降低,油层渗透率下降,流体的渗流阻力增加,注入压力上升速度较快,当近井地带油层对聚合物的吸附捕集达到平衡后,渗流阻力趋于稳定或上升缓慢。2012年8月份投加二元药剂,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同时也使岩石表面的吸附力相对减小,降低了油层的毛管力,使油的流动能力增加,注入压力也是处于上升缓慢状态。下步将继续跟踪压力的变化过程,进行有效地动态分析。

3.4吸水剖面分析

剖面资料表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扩大了波及体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层间、层内吸入状况,注聚后吸聚剖面得到一定改善,54层每米吸水量下降2.4m3/d.m,61层下降0.3m3/d.m,55层上升1.3m3/d.m。

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注聚前后分层吸水对比表

4.采出状况分析

目前见效井29口,有见效趋势井20口,见效率21.8%,截止到2012年11月底,累计增油3.4722万t。通过对29口井见效井动静态资料结合分析,总结目前见效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油井后期归位或投产,井区采出程度低;②注聚前后实施井网完善井区,两向及以上对应;③原井网完善井区,对应水井压力正常上升;④砂体边部与水井对应关系好油井,提液引效;⑤油水井距近且连通关系好;⑥油层发育好、砂层厚度大于5米以上。

5.结论

(1)目前七区西54-61二元驱局部存在不正常注入井。低压井多,影响注入质量。要继续加强不正常注入井治理,确保注入质量。

(2)通过生产动态分析、利用监测资料确定大孔道分布及井点后,利用调剖工艺措施能封堵大孔道,确保注入质量,为二元见效创造有利条件。

(3)注聚见效时期与区块的井网完善程度、油层发育较好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合理优化井组调整方案,努力缓解平面矛盾,促进油井均衡受效。

(4)不断深化对单元油藏认识水平的研究,分析油水井变化原因,跟踪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加强注聚环节控制,加强注聚井的综合治理,打好见效基础确保注聚区增油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焕泉 张以根 曹绪龙.聚合物驱油技术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普华.等译.增效碱驱(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译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上一篇:论压裂技术在油田增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型低速抽油机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