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包装艺术

时间:2022-09-07 07:23:17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包装艺术

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包装成了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和科学把握的重要抓手。可在课的包装上,很多教师心中充满迷茫,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包装吧,被认为是传统、守旧、不入流;刻意包装吧,被认为是表演、作秀、故弄玄虚。语文课究竟该如何包装才能“浓妆淡抹总相宜”呢?

一、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语文课堂包装

一定的教学行为总是一定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有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课件的华丽,把那些流行的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项目教学、自主学习、课程整合等,生搬硬套地罗列于语文课堂,再加上课前的多次彩排,课上自然演绎着“别样的精彩”。这种语文课浓妆艳抹,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时间把握,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体呈现,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足以让那些专家、评委欣赏之、好评之。这种已经是“演练”了多次的预约精彩,这种包含众多人心血的“浓装”带给教师的也许是获奖的喜悦,而学生却没有把“特别的爱” 给表演的你,因而这种“收获”是虚化的、功利性的,也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应该说,语文课堂精彩是需要预约的,但更需要的是创造,教师要因时、因需、因生、因情而变,加强现场捕捉,将课堂实情与教学内容合理契合,将教师情感与学生情绪融为一体,一举一动总关情,借题发挥做“文章”,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语文课堂包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语文课的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出发,精确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包装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包装,必须把理论与内容,内容与形式,形式与生成合理整合,统一包装,发挥教材的指导性,追求形式的新颖性,讲究包装的高雅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享受于教学,陶醉于教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堂包装,还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的教学包装,使学生喜闻乐见、心驰神往、乐不思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甚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包装效果。

二、 用鲜明的个性进行语文课堂包装

一个没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人,尤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他的课堂是缺少灵气和“高度”的,无论怎样包装其效用都是低下的,其过程都是乏味的,这也是目前语文课堂包装中存在的通病。因为一堂语文公开课经过各类人的反复多次探讨,对语文教学环节精雕细刻,其教学理念一定是新的,理论依据一定是实的,教学结构一定是紧凑的,教学细节一定是到位的。“打磨课”磨掉的是个性,上这种“打磨课”的语文教师仅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演员,他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方案,复制既定的教学过程,追求既定的教学效果,“磨课”变成了“模课”,完全无视真实教学现场,完全漠视学生涌动的情感,完全封闭自己独到的见解、想法,对课堂中的另类生成、意外、灵动视而不见或巧妙忽略,体现了“功夫全在课外”。这种语文课其实无论换哪位“演员”上,效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语文课是可以随意复制的,是缺乏生命力的,是彰显不了教学个性的。教师花大量精力来制作课件,追求画面的华丽、动感;花大量时间来设计活动,追求课堂上的交互、热闹;花大量心血来研究评分标准,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完美。这种包装课就好比拿着一个万能的精美礼盒去装不同的礼品,虽然外表漂亮,却华而不实,也未必合身得体,学生往往乘兴而来,热闹过场,收获寥寥。

个性是课堂包装的灵魂,也是保证包装无法复制的前提,个性化的课堂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的包装,这种包装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它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喜好为基础,情感为依托,价值观为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特长各异的学生;个性化语文课堂还必须紧紧围绕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量身定做,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是必须打上深深烙印的个人制造,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抢注或盗版的专利;个性化的包装应该吸取古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并融进个人课堂的“杂交品种”,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学境界,达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教学效果。

三、 用美妙的意境完成语文课堂包装

语文课堂包装有别于其他包装,它是一种生成包装,是一种知识呈现方式的包装,它不是某一教学片断的包装,而是对整堂语文课的包装,甚至是若干课的系列包装,是一种意境的包装。而平时我们惯于创设情景,惯于多媒体课件,惯于专题学习网站,惯于合作探究,这些显然都只局限在知识呈现和教学形式上的局部包装,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包装,是浅层次和不成体系的。有的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上下苦功,千方百计抢抓学生的心,俘虏学生的眼球,效果固然不错,但这种课堂情境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心理学告诉我们,每节课学生的有效注意只能维持15-20分钟。于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总是用一个个问题串成问题链,一步步地诱使学生能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效果固然更好。然而,无论是创设情景还是织成问题链,都局限于如何调动学生,使学生能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时间长了,学生定会收获思维疲劳,抑或引诱效率降低,更何况一旦“链”接失败,那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导航而迷走于课堂,最终可能“引不住”、“诱不上”。

语文课堂包装仅靠“引”和“诱”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语文教学意境上下工夫,用意境来完成课堂的包装。大凡教书匠,他们往往自认教法一流,对知识的呈现随意而为,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在苦苦的等待中盼望下课的铃声;大凡优秀教师,他们通过创设情境或一个个问题链诱导学生学习,学生会在紧张、忙碌和思考中迎来下课的铃声;大凡大师,他们的意境包装已经内化在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课堂的45分钟,不知铃声之既响。追求自然的意境包装,摈弃纯粹形式的包装;追求绿色的意境包装,摈弃纯粹高科技的堆积;追求生态的意境包装,摈弃表面热闹、重课不重生的演练,还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自然的天地。自然的课堂是任何造作和排练都无法达到的,也是所谓“完美”所无法比拟的。

自然、和谐、个性化的语文课堂需要绿色、原生态的课堂包装。“有形有意都是假,包到无心方为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然于包装与否的是非之争,包装轻重的程度之辨,达到无心包装自包装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职业教育中心校(226121)

上一篇: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 下一篇:谈《屈原列传》的虚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