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寨万亩烟田示范园建设

时间:2022-09-07 06:53:25

葛寨万亩烟田示范园建设

2012年,葛寨乡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大户承包,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全乡共有种烟大片8个,涉及种烟村12个,承包户49户,实际种植烟叶740万平方米。葛寨示范园在市局(公司)正确领导下,在市、县、乡各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田烟株长势好,烤后烟叶质量高,生产示范效果显著,实现了烟农、政府、企业三满意,同时在新的农村经济形势下,对烟叶生产如何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运作之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我市今后烟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思路和经验。现将今年葛寨示范园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今年,葛寨烟叶示范园区面积大、基础差、难点多、起点低、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困难和问题,抓重点,破难点,以点带面,主要抓了一下三个方面。

(一)找准症结

通过认真调研摸底,找准园区工作难点,主要有四点:

1.*规模大。一方面新增规模大。全乡通过土地流转,种烟面积由去年的2百万平方米猛增至今年的460多万平方米,随之而来的是承包户难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户均规模大,用工难、管理跟不上等问题突出。

2.*茬口乱,不适宜茬口面积大。由于该乡对烟田前茬缺乏科学规划,烟田前茬作物非常乱,有玉米、红薯、谷子、豆子、烟叶等,尤其是不适宜种烟的玉米茬口4000余亩,占一半以上。

3.*肥力差异大。每一户承包的土地肥力高、中、低、差都有,加上土壤化验结果显示,该乡绝大部分烟田氮肥严重偏高,钾肥严重偏低,无疑为烟田的平衡施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承包户人员杂、素质参差不齐。承包人有机关干部,也有个体商贩、工人、农民;有种烟多年的老烟农,也有第一年种烟的新手;加上大部分承包户都不是本乡人,环境不熟,烟地不了解,可谓是“人”生“地”不熟,加大了种烟难度。

(二)突破瓶颈

针对难关和重点,制定科学方案,围绕早发快长、平衡营养、均匀一致等关键目标,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打破瓶颈,攻克难关,确保了目标实现。主要技术措施有:

1.*整好地。突出“早”和“深”。组织大型拖拉机对烟田统一集中深翻细耙,冬耕起垄,犁地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蓄住水,保住墒,提高土壤活力,为烟苗的早发快长奠定基础。

2.*施好肥。针对种烟地力差异大、茬口乱、玉米茬面积大的现状,我们把施肥作为工作的核心来抓。一是通过走访户主和实地查看,对全部烟田进行肥力普查,并逐块分类登记造册,为精准施肥打好基础。二是组织全体技术员和有经验的承包大户进行座谈,根据烟田肥力普查情况,结合大家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思广益,出台示范园烟田施肥方案初稿。三是请市、县烟草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专家对施肥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修正后,又请河南农科院的土肥专家张翔研究员结合葛寨乡烟田测土化验结果,再审核把关。四是做好培训。针对施肥问题多次召开培训会,让烟农明白为什么这样施肥,如何进行施肥。五是强化落实。施肥期间,所有技术人员全部分包到户,工作在田间地头,死看硬守,确保了施肥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3.*育好苗。苗好一半收。一方面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烟苗操作流程。每个育苗点、每个育苗大棚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技术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采用“两段式”育苗盒“双层膜覆盖”等措施,克服前期低温影响,促烟苗早出快长。三是严格消毒,从育苗设施到育苗操作全程,始终把消毒防病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确保苗壮。

4.*栽好烟。突出“早、匀、密、深、药”,确保移栽质量,提高烟苗成活率。一是实行部分小苗移栽。主要解决玉米茬的前期生长慢和大户移栽时间长的问题。二是合理密植。对地力相对较好的玉米茬,密度掌握在每亩1000~1100株。三是提高移栽质量。重点把关移栽深度和窝肥用量。移栽深度15厘米以上,每窝肥水用量一要足,二要匀。四是针对今年地下害虫多、病毒病可能偏重发生的情况,栽烟时地下施用神农丹,表面环施毒饵;防止蚜虫和病毒病的药,在出苗前对烟苗喷施一遍,栽后一周再喷一遍;五是精心组织。移栽期间,所有技术人员分包到户、到地块,死看硬守,帮助烟农及时解决技术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两天对技术人员召开一次碰头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烟株在大田生长的120多天中,所有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对自己承包的烟田进行实地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烤好烟。针对大户种植,首先是统一采收标准。工人进地采烟前,先在地头统一采收眼光,保证采收叶片成熟一致。二是严格采收时间。叶片成熟了,技术员要想方设法催促户主马上采收,不采生、不滞后。三是做好技术培训。通过专家讲课、发放资料、地头、炕头现场指导等,确保烘烤技术不棚架。

(三)狠抓落实

1.强化培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室内与现场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重点指导相结合、面对面讲解和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一户烟农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2.确保落实。一是服务促落实。急烟农所急,想烟农所想,把烟农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比如积极帮助烟农联系组织“货真价实”的农药、肥料等,为烟农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更重要是保证了技术方案的有效落实。二是观摩评比抓落实。在生产的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人员和承包户大田观摩评比,看哪个承包商没有按照技术要求去做、烟田长势差。通过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找出差距和问题。三是“死看硬守”真落实。关键环节,所有技术人员吃住在生产第一线,现场指导,随时答疑,随时纠错,确保落实。四是借助外力重落实。在关键环节,邀请权威的施肥、烘烤等专家就关键技术现场培训,效果显著。

二、取得的效果

(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每平方米均单产172.2千克,均价5.38元/千克,每667平方米均产值3709元(其中亩均产值在4200元以上的烟田达到了15%),烟农收入2675.8万元,实现烟叶税收588.67万元。全乡种烟户户均烟叶收入54.6万元,单户烟叶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27户,其中单户烟叶收入在80万元以上的有10户,积极效益显著,真正实现了烟农增收、政府增税、企业增效。该乡明年初步规划800万平方米烟田,目前出现了种烟户争相承包、地不够租的局面。

(二)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全区各个种烟县都在不同的生产时期,自发组织了县、乡、村抓烟干部、种烟大户和技术人员等,到葛寨示范园区参观、学习、交流,一致认为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好、种烟规模大、生产组织好、技术落实到位、整体生产水平高,看后信心倍增,同时,葛寨经验也为他们扩规模、上水平提供了经验。

(三)树立良好的烟区形象。

河南中烟、浙江中烟、川渝中烟等多家业务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生产一线参观、指导,在指导我们工作的同时,都对葛寨示范园区烟叶的长势长相、烤后烟叶质量大加赞赏,有力提升了洛阳烟区在工业企业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四)探索了新的生产形式。

由于伊川交通便利,厂矿较多,经济相对发达,大地租地种烟是其烟叶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葛寨乡则是100%的大户租地种烟。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新的生产形式在我市烟叶生产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今年葛寨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大户管理、机械化生产、专业化运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我市今后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三、想法与建议

1.土地流转、职业烟农、合作社建设是规模种植、大户承包的三个关键点。土地流转是基础,关键在政府,尤其是乡、村政府;职业烟农是“主角”,关键在培养,责任在烟草公司;合作社是服务,是保障,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烟叶生产的质量,不能流于形式,须认真建设,逐年完善,高效运转。

2.烟叶生产队伍建设要常抓不懈,应通过政策,机制等进一步完善,留住人,稳定生产队伍;培养人,提高队伍水平;激励人,营造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氛围。

3.完善考核机制,加大烟叶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通过技术承包、奖优罚劣等,解决技术棚架,确保技术高效转化为生产力。

4.由于今年种烟收益普遍较好,明年烟农种烟情绪将会进一步高涨,目前一些县、乡已经出现争相租地种烟的现象,在明年烟叶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一方面要优化地块,尽量把烟种在社会环境好、基地设施相对完善、地力足、茬口适宜的地块;另一方面应对种烟户,尤其种烟大户进行优化筛选,尽量把流转出来的土地让有经验、真种烟的农户承包,减少投机种烟,降低种烟风险。

上一篇:建筑中的以“动”制“变” 下一篇: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