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

时间:2022-09-07 06:15:08

豇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

摘要:对引起湖北武汉地区豇豆根腐病的病菌(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Schl.)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杀菌剂毒力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 ℃;适宜pH 6~9;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 ℃(10 min)。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对病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其后依次为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0%福星乳油,这3种杀菌剂均可用于防治豇豆根腐病;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EC50也较低,也可作为防治豇豆根腐病的杀菌剂。

关键词:豇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Schl.);生物学特性;杀菌剂;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32.4+4;S436.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79-03

为进一步了解湖北武汉地区豇豆根腐病菌(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Schl.)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本试验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光照、温度、pH、碳源、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菌丝的致死温度,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病菌

豇豆根腐病菌菌株JGF,由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9月从该所基地采集标样,经分离培养获得,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1,2]。

1.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后,用打孔器从菌落边缘取直径6 mm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上,每皿接种1个菌丝块。将接种后的平皿置于HP250GS型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培养,温度25 ℃。设置连续黑暗、连续光照、12 h/d光暗交替3个处理(光源为普通日光灯,18 W,距离22 cm),每个处理3个重复,4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3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后,用打孔器从菌落边缘取直径6 mm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上,每皿接1个菌丝块。设置5、10、15、20、25、30、35、40 ℃共8个温度处理,将接好菌种的平皿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培养,每个处理5个重复。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4 不同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1 mol/L NaOH和1 mol/L HCl溶液调节 PDA培养基pH,终值分别为3、4、5、6、7、8、9、10、11、12,然后在不同pH的平板中央接种直径6 mm的菌丝块,置于25 ℃恒温培养箱培养,每个处理3 个重复,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

1.5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3],用含碳量相同的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木糖、果糖、可溶性淀粉代替其中的蔗糖,以不加碳源作对照。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用含氮量相同的尿素、硝酸钠、硝酸铵、氯化铵、精氨酸代替其中的硝酸钾,以不加氮源作对照。打取直径为6 mm的菌丝块接种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平板中央,每处理3个重复,置于25 ℃恒温培养箱中,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6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用6 mm打孔器在活化好的PDA培养基菌落边缘取菌丝块并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2 mL无菌水。分别在35、40、45、50、55、60、65、70 ℃水浴锅中处理10 min后取出迅速冷却,将菌丝块取出置于PDA平板上25 ℃恒温培养,5 d后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每处理重复5次。

1.7 不同杀菌剂对豇豆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7.1 供试药剂 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西安美邦药业有限公司)、40%福星乳油(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美国农友集团有限公司)、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成都皇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1.7.2 含药平板制备 根据预备试验结果,确定各个供试药剂的浓度梯度和配制时的系列剂量,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浓度梯度为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浓度梯度为62.5、125.0、250.0、500.0、1 000.0 μg/mL;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浓度梯度为125、250、500、1 000、2 000 μg/mL。将供试药剂稀释成相应系列浓度后,准确吸取一定量的药液加入到熔化的培养基中,以1 mL药液加入9 mL培养基为标准,3次重复。

1.7.3 测定方法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在超净工作台上,将供试药剂配成不同浓度的带药培养基,制成PDA培养基平板,每处理3皿,同时设加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然后用打孔器在培养5 d的菌落边缘打取直径6 mm菌丝块,分别放在不同药剂培养基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在25 ℃的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计算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并用DPS数据分析软件求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EC50,比较几种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

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空白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平板上连续黑暗、连续光照、12 h/d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7 d,菌落平均直径分别为45.20、52.15、48.15 mm。可见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图1)。

2.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PDA培养基平板上,菌丝在10~35 ℃温度范围均能生长,25~35 ℃为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30 ℃为最适生长温度;菌丝在5 ℃和40 ℃不生长(图2)。

2.3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PDA培养基平板上,菌株在pH 3~12均可生长,pH 6~9为适宜生长范围,pH 8最适于生长,说明偏碱性环境更适宜病原菌生长(图3)。

2.4 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7种碳源均能被利用,其中菌丝在麦芽糖中生长最好(图4);供试6种氮源均能被利用,其中以硝酸钠、硝酸铵、硝酸钾等硝态氮利用较好,氯化铵利用最差(图5)。

2.5 菌丝致死温度

由菌株菌丝的致死温度测定结果(表1)可以看出, 60 ℃及以下水温处理10 min后的菌丝在PDA 培养基上均能再生长,而65 ℃和70 ℃水浴处理10 min后,所有重复均无菌丝生长。说明该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5 ℃(10 min)。

2.6 不同杀菌剂对豇豆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

由不同杀菌剂对豇豆根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2)可知,7种杀菌剂对豇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有较大差异,以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为最好;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效果次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EC50虽较前几种高,但数值并不大,也可用于此病害的防治。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较差。

3 小结与讨论

豇豆根腐病由茄类镰刀菌引起,茄类镰刀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以单独侵染、混合侵染导致植物发病。周洪友等[5]报道,沙打旺根腐病由茄类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导致;王文君等[6]报道中国甜菜根腐病病原包括茄类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层出镰刀菌等;而茄子根腐病、花椒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西瓜根腐病等也是由茄类镰刀菌侵染所致[7-10]。

本试验对引起豇豆根腐病的病原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菌剂的室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适温为25~35 ℃,最适生长温度为30 ℃;pH 6~9为菌丝适宜生长范围,pH 8最适于生长;该菌的致死温度为65 ℃(10 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作为碳源,能利用精氨酸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硝态氮作氮源,说明其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茄类镰刀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常引起辣椒、茄子、西瓜等多种植物发病。

室内杀菌剂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00 1 μg/mL,其下依次为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它们均可用于防治豇豆根腐病。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温室盆栽和大田防治试验,以明确这几种药剂的实际防治效果,为药剂防治豇豆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苏慧兰,高振江,等.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

[2] 吴仁锋,杨绍丽,万 鹏,等.豇豆根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107-5109.

[3]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4] 迟福梅,周宗山,吴玉星,等.5种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果树,2008(5):41-43.

[5] 周洪友,杨合同,唐文华.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J].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6] 王文君,赵 灿,刘 梅,等.我国甜菜根腐病病原镰刀菌的初步研究[A].郭泽建,侯明生.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 王 勇,杨秀荣,杨依军.茄根腐病致病病原——茄病镰刀菌及其蓝色变种的分离与鉴定[J].天津农业科学,2002,9(2):21-25.

[8] 李智敏,陈建斌,周惠萍,等.花椒根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6,21(5):591-595.

[9] 刘丽云,刘晓林,刘志恒,等.辣椒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54-58.

[10] 耿丽华,郭绍贵,张海英,等.西瓜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蔬菜,2010(18):60-63.

上一篇:灭多威对家蝇胚胎细胞系细胞色素C及Caspase 3... 下一篇:枯草芽孢杆菌水分散粒剂防治西瓜枯萎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