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07 05:38:45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良好的德育教育将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相应对策,进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借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德育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和掌握,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衡量学生的标准,使得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呈现出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发生,其德育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一味搬用书本的硬性理论来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了活动,也将中心放在了活动的意义以及读后感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缺乏实际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之于社会、学习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目前德育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欠缺,没有真正的实践性可言,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心理呈现分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讲述过去的集体主义、舍己利人、牺牲精神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等内容, 使得学生对道德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遇到事情,不想着自己,让着别人,这就是道德。同时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事情时,感觉德育教育的失效性,从而对德育失去学习的信心。

3、在活动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内化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够实施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出现一种代替学生实施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只处于表面层次,不能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和认知德育。 再者还出现对于结论,由教师总结得出的现象,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德育教学的内化过程,这样以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对策分析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优化校园、教师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实现育人环境建设,以真实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认知的培养,真正的凸显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调解学生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在德育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优越性。如:在校园的橱窗开展固定的德育栏目,定期更新内容;在教室内的墙壁和教室外的走廊上粘贴相关的道德内容;食堂内张贴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等标语,草坪上树立友善的提醒标志等等,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品行的提高。

2、德育内容的社会性

德育内容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前提,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追求实事求是。就目前而言,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影响,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辨别、 克服负面因素。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中的负面想象,并承认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反道德,反对虚假教育、理想教育,以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毕竟那只是少数,激励学生在现实面前要拥有正义感、责任感,运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对地球污染、破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善待地球”的教育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手抄报、宣传画等,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恐惧性,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德育宣传手段,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凸显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为着眼点,构建适合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活动,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内化,实现活动目标。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自主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任重而远道,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洁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优秀男子3000m障碍跑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