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拓展”

时间:2022-09-07 05:05:00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拓展”

物理学虽然是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的一门科学,但它同时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素质育人的三大社会功能,它的意义远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重复现有的知识内容,而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在过程中提升能力,并形成方法,使知识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升华,否则就将背离教育教学的宗旨,现行教材的内容的设置提纲挈领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准确把握课本知识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拓展。

教学中如何实施拓展呢?通常意义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拓展等几个方面,由于教材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特点已经较为客观、科学地设置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又有课程标准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拓展往往侧重的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力和相关应用的拓展,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知识应用的拓展

生活被看作是物理的课程资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使物理学走向深入和进一步发挥物理学科教育功能的需要。由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所使用的教材,尤其是仍在使用的时间早一些的版本的教材,它上面的一些教学实例已经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们感到陌生和抽象,因为一部分设备和用具在生活中都很难见到踪影了。例如:《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和《大气压强》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等,利用这些内容来剖析知识原理还可以,但从知识应用的角度看对教学的帮助就不大了,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常见的科学事实以及社会热点现象来开展教学才更容易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使教学变得更生动、鲜活,就这层意义来说,所谓的应用拓展实际上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更新,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用具的结构和原理可能比较复杂,但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知识和原理都是直观、简单的规律和现象,例如:在学生学习到《汽化》和《液化》知识时,我就结合电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原理对知识进行了深化,电冰箱电冰箱和空调虽然结构复杂,但要掌握的内容只是针对作为“热搬运工”的制冷剂从冷冻(藏)室到散热片的两次物态变化过程,学生容易把握,然后再结合铁路(公路)应用“热棒”传热原理来保护路基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又联系到高科技设备(飞船、哈勃望远镜)中“热管”导热原理的重要应用。

再如,进行伯努利原理教学时我们也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些实例,可以将它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比如让有条件的学生帮助分析一下他们家里的旧式单循环暖气片里的水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还可以让爱好体育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打乒乓球时的“弧圈球”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只是由我们带着学生分析课本实例要好一些。

此外,抓准时机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来选取事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很可取。例如: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时可以就燃料和能的转化以及失重等问题开展教学,在奥运会即将召开和圣火采集期间,可以将多项力学知识以及光和热的内容融合到其中考察,这些社会科技素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形式也新颖有趣。

二、对学生能力的拓展

对学生学习的考察已经由原来对知识和结果的考察逐步转向于对知识、过程和能力的考察,学生的能力表现为多个方面,如:实验探究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素质育人是物理学科的功能之一,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复述者和再现者,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使他们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方法,教师在题目的选取上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内容不必太繁琐,也不必太难,也不用总想着这类问题考试会不会出题,但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让课堂有实效。下面仅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拓展举几个课堂的小实例:

1.学习过机械能的知识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简单相互转化规律就达到了掌握要求,一般性的考试就可以应付了,而我们教师是不是也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提高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个启发学生的小题目:

如图,用一根橡皮筋将一个小纸团斜向上弹出去,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很么时候纸团的速度最大?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开始会根据已有经验认定刚弹出时速度最大,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从哪着手考虑,但当仔细分析后发现整个过程中机械能不变,而刚弹出时的重力势能要比落地时大,所以就能得出落地时的动能大,速度也大的结论。通过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隐含的条件,选准解题的切入点。

2.用如图所示的木杆斜向上吊着一个铁球,使之静止,则木杆对铁球的力的方向是。

这道题容易让学生考虑复杂了,表面看似乎是高中范畴的题目,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基于铁球所处在静止状态分析问题,学生就容易想到小球只能受到一个和重力平衡的力的作用,从而就不难得出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通过这个分析过程,学生会更深刻的体会到结合物体所处状态分析受力情况,有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方法的形成。

3.如图,用力F将一个铁块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如果斜面具有了一定的磁性(其他条件都不变)后,再次完成了工作,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前一次相比将 。

由于学生做这类题目时往往习惯于代入具体的数值条件,而这道题却没有,所以当时课上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考虑,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想到了铁块受磁力,但他们觉得这个作用力与铁块受到的拉力方向垂直,不影响拉力作用结果。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知识点扣不准,产生错误知识迁移,在此我引导他们基于机械效率的概念考虑,将物体拉到斜面顶端所做的有用功不变,但由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增大导致摩擦力也增大了,从而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多了,总功就变大了,因此机械效率降低了。通过分析,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

我的做法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精心设计,用好身边的资源,选材要精,抓题要准,经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拓展环节使知识从身边的物理入手,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并且在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关注应用中得到深化和升华。

上一篇:且读且思 不敢一日闲过 下一篇:士官教育的外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