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记忆角度研究口译中的停顿

时间:2022-09-07 03:23:45

从工作记忆角度研究口译中的停顿

摘 要: 停顿产生与认知资源相关,以往的口译研究很少从工作记忆角度分析口译停顿。作者对11位口译研究生进行汉英交传实验,通过“有提示性回忆”获得停顿原因的相关数据,将停顿原因分类,计算各类停顿时长、频率和占总停顿的比例。研究发现:停顿主要由于提取表达、读取笔记造成,读取笔记停顿的深层原因是工作记忆没有协调好笔记和记忆,重视笔记忽略记忆,导致笔记识别慢而出现停顿。

关键词: 口译停顿 工作记忆 口译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流利度是衡量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口译是否流利可以依据“译员所用的口译时间是否同发言者的讲话时间大体相等”来判断。若口译时间大于发言者讲话时间的两倍,则被视为非流利[1]。非流利现象之一就是停顿,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出现句内或句间0.3秒,以及更长的时间间隙[2]。停顿包括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

口译停顿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关于停顿原因的研究莫衷一是。徐海铭[3]研究结果证明,汉英交传中停顿的主要原因为笔记读取,造成停顿时间最长的是词汇表达。而骆丽芳[4]却认为停顿的主要原因是词汇表达。此外,从工作记忆角度研究停顿的相关文章甚少,其中孙序[5]的博士论文研究表示,学生译员比专业译员停顿更多,根本原因在于“反应问题解决机制”(responsive problem-solving mechanism)的有效应用。应答机制能使译员平衡协调不同注意力需求,避免“认知饱和”。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其中的矛盾,本文继续探索停顿主要原因,并选定工作记忆角度研究停顿原因。

二、研究问题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4个问题:(1)交替传译中停顿原因有哪些?(2)交替传译中停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工作记忆是否对停顿产生影响?(4)工作记忆如何影响停顿?其中第2个问题是在第1个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第3个问题是从特定角度解释第2个问题,而第4个问题是对第3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力图阐述停顿原因,并从工作记忆角度解释停顿现象。

三、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口译方向的11位研究生,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3岁,接受口译训练不少于一年。其中1位受试者在口译实验过程中中途放弃。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选自王燕的《英语口译实务(2级)》,内容是关于中英双边关系的五段中文正式文体,难度适中,不涉及专业术语。

(三)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I:研究者在实验前按正常语速读五段话并录音,每段中间停顿。实验时将录音播放给受试者。受试者边记笔记边做交替传译。整个过程录音并录像。

实验程序II:口译实验结束后,研究者立即对受试者进行“有提示回忆”。研究者与受试者共同观看口译视频,并在口译停顿处暂停视频,询问受试者停顿原因。问题属于开放问题,不含引导性词语。受试者对照笔记及视频回忆停顿原因并回答。该过程录音。

实验程序III:研究者转写口译录音,并标注停顿。转写“有提示回忆”录音,分析停顿原因并归类。

(四)实验数据分析

研究者借鉴徐海明的口译停顿原因分类,首先将口译过程分为信息生成、信息产出、产出策略等[3],然后根据“有提示回忆”停顿原因,将停顿原因细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生成:笔记读取,记忆容量,提取表达;

(2)信息产出:修正,犹豫;

(3)产出策略:填补;

(4)其他原因:习惯性停顿。

研究者采用“PRAAT”软件分析停顿时长。将口译录音转化为“MP3”格式并导入“PRAAT”里,呈现波形图(图1);通过软件放大功能,衡量停顿时长,精确到“0.001秒”(图2)。

最后,研究者计算每类停顿的停顿次数、总停顿时长和平均停顿时长,得出下表(表1)。

图1

图2

表1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一)结果

针对研究问题,研究者将表1数据按照口译信息生成、信息产出、产出策略三个过程进行归纳,计算每类停顿原因的10位受试者停顿总次数及所占比重,以便直接看出停顿次数最多的停顿原因,即停顿的主要原因,如下表所示(表2)。

表2

(二)讨论

1.停顿主要原因

根据受试者的解释,停顿主要原因是提取表达。表2表明,44%的停顿是由于提取表达。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到,10位受试者中,7位的停顿主要原因是提取表达,而且停顿次数最多的前五位S2,S5,S9,S3,S7的停顿主要原因也是提取表达。因此,可以判断,提取表达是造成停顿的主要原因。提取表达速度慢甚至失败,原因有二:第一,受试者缺乏经常性口译练习。实验中五位受试者承认,至少两星期未进行口译实践,导致词汇难以迅速回忆起来。第二,口译内容包含长难句。五段话中包含排比句,如“让我们以文化为沟通的桥梁,不断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认知;以文化为促进的源泉,不断扩大两国的共识和利益的汇合点;以文化为合作的载体,不断充实两国关系的内涵”,增加了译语表达难度。

停顿第二主要原因是笔记读取。表2显示,总共160次停顿是由笔记读取造成的,占总数32.3%,受试者寻找笔记、解读笔记、组织笔记、导致停顿。徐海明和柴明颎的[6]研究指明,笔记困难主要有记忆源语信息不足、内容回忆不全、笔记格式不当、依赖笔记心理过强等几大类型。这些原因也出现在10位受试者身上。比如原文出现“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奥运、能源、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国际金融等”,受试者即便在笔记提示下也不能回忆出原文;听到原文句子“中国将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受试者笔记不适当,“中,建,和,繁,和谐,世界”,花费过多时间寻找笔记中的宾语。

2.工作记忆与停顿

工作记忆包括记忆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表1中可以看出,“记忆容量”停顿达到42次,说明记忆容量与停顿相关。由于原文内容较长、信息密集,5位受试者在笔记来不及记、慌张失措的情况下,没有发挥记忆容量作用,导致原语结束口译时,没有笔记提示,记忆又无法重现信息,出现严重漏译现象。

同时,表1显示,笔记读取造成的停顿时长最长,达到0.897秒,表明笔记读取是最耗时耗精力的行为。受试者解释说,读笔记时未能识别笔记、解读笔记,笔记安排不合理,组织信息困难。这与工作记忆协调功能密不可分。按照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此次中英实验中受试者不存在听力问题,主要困难在于笔记与记忆的协调。正如一位受试者解释,“听原文时太注重笔记了,听到什么记什么,脑子没有思考整理,忽略了脑子记忆,后来看到笔记时就不知道记的是什么内容了”。由此可见,译员虽然意识到记忆的重要性,但是部分译员在口译时不自觉地过分关注笔记,不够重视记忆,导致在第二阶段信息回忆费力,不可避免地停顿。10位受试者均出现由于工作记忆协调不善停顿的现象,而且工作记忆协调功能未发挥好,造成停顿持续时间最长。

五、结语

停顿影响口译质量,因此必须找出停顿原因,对症下药。本研究结果表明,停顿的主要原因是提取表达,受试者因难以找到对应表达而出现口译卡壳。消除该停顿原因,需要译员平时多积累词汇表达,并做好译前准备工作。此外,长难句口译容易导致停顿,口译训练时需加强长难句口译技巧训练,如断句、顺译等。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工作记忆与停顿息息相关。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会引发停顿,而工作记忆的协调功能更加关键,若没有协调好笔记与记忆的关系,会引发更频繁的停顿。因而本研究对口译训练的启示是,虽然大多数译员已经有记忆重要的意识,但是实际口译操练时,仍未能自动分配足够精力到记忆上,需要通过频繁的注意力分配训练,形成自动分配能力。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口译实验有提示性回忆,转写、分析工作量大,受试者数量有限,而且受试者全部为女性。未来研究可以在受试者数量大的情况下,根据受试者口译能力水平分组,探讨不同口译水平译员停顿主要原因是否一致。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

[2]Raupach,M.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A].M.H.D. Dechert & M.Raupach.

Temporal Variabl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C].NewYork:Mouton,1980.

[3]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外语研究,2010(1):64-71.

[4]骆丽芳.交替传译中停顿现象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5]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徐海铭,柴明颎.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外语学刊.2008(3):136-144.

上一篇:试论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现状及提升对策 下一篇:探索学习英语音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