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辛苦蜜方甜

时间:2022-09-07 01:38:27

今天是开学伊始,翻开崭新的美术书,每一页对我来说都是新的领域、新的世界。每次上课前,我内心总是充满无数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而每当下课后,留给我的更多的又是一串接一串的问号,这些问号是关于对如何上好每一节美术课的思考与探索。

记得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里,我总是不断地向其他老师学习美术教学的经验,同时自己也在课后总结每一节美术课的得与失、创新与改进。在下课之余,我发现我们学校新的美术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最新装备。何不好好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一好条件,大展身手一番呢?于是,我的每一节美术课,我都做足了准备,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凡是与这堂美术课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视频动画,都被我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一一搜罗下来,并且很兴奋地一张一张地排进我的教学课件里,生怕漏掉一张。

但是,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我发现在海量的图片信息里,美术课堂失去了它本来该有的面目。学生不再积极举手、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的美术创意。取而代之的是对今天播放什么视频动画的期待,哪怕是一个与美术课无关的视频,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爱玩、爱新奇,但是我每节课过多的多媒体元素似乎反而扼杀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好玩的特点。这样的美术课又谈什么“体验造型和动手的乐趣,体会自我创新和大胆想象,表达自己最美好的愿望”呢?这样下去,这仅仅就是一堂了无生趣的“作品陈列课”,我的美术课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地自我反思:小花需要阳光和雨露,但过多的“瓢泼大雨”和“大艳阳天”就适合它们的生长吗?什么东西都需要适度原t,凡是要抓住重点,一节美术课,是教学重要还是盲目扩充学生的美术知识重要?正如当今迷失在信息化时代关阔数据里的人一样,我迷失在了互联网“视觉大爆炸”的海洋里。为此,我更多抓住一切机会地向其他老师学习美术教学的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手段,我改变了自己一味重视图片信息的多媒体课件模式,开始从“美术作品展示课”,回归到了一节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开发创新能力的基础美术课上来。一次,在暑期小学美术培训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老师这样一句话:“不是不喜欢多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体教学,而是不能依赖它,如果让它来主宰你,谁来主宰你的美术课堂呢?那样教师岂不是成了课堂的傀儡?”一句话,听得我感同身受,也震惊不已。我真想说一句:“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年后,我带着这样的思考与总结,参加了区里的美术课教学设计大赛。这一次,我要做“多媒体教学的主人”!教学设计大赛的课题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标志》,这是一节与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有关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更强调对视觉图片的追求。但是鉴于之前的经验与教训,这次,在课前我做了理性地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这节课的主题。

《标志》这节课,少不了要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标志作品,但是太多种类繁杂的设计作品琳琅满目,上网搜索也是数目众多且毫无头绪。于是,在搜索之前,我先定下了框架与主题,将杂乱无章的海量网络标志信息,用一个“无形的手”串联起来,整理好素材,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

首先,在上课伊始,我以“伦敦奥运会举办完了,一群伦敦小朋友们来北京旅行”为悬念,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故事导入,利用了PPT标志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接着,我继续引导孩子们:“伦敦小朋友来北京游玩,但他们语言不通,也不会中文啊。”就自然地引入到我们今天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标志》。并且故事的情节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推进的,在这个故事的串联中,从一开始,一下飞机后的飞机的航空公司标志,到旅游景点的标志、交通工具的标志、食品饮料标志再到动物园的标志。如此之大的信息量涵盖了衣、食、住、行、游等好几大门类,可谓包罗万象。最后,在故事结尾中,我在本课中以“这次伦敦的小朋友们的北京之旅就顺利的结束了。”为结束语。这就像一篇文章一样,在文章末尾画上了一串意味深长的省略号,给学生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节课也在听课老师的掌声中结束了,上课非常成功。

白石老人说过:“采花辛苦蜜方甜。”在我的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蚕姑娘”,吐出花花绿绿的丝线,没日没夜地在来回织呀织呀。年轻的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刚刚走上讲台,并且还可以有那么多年,让我在我的讲台上践行自己的梦想,去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我想,也只有这种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织网”精神,才能编织出绽放异彩的美术课堂。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体育课堂充盈活力 下一篇: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