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外公,你们都错了

时间:2022-09-07 01:15:00

无论事大事小,因为做不好而沮丧,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心情。

我下班回到家,游兴奋地迎上来,说:“妈妈,我跟外公学会裁纸啦!”

不用剪刀却能流畅地把纸沿着折痕撕开,这是游一直向往的技能。她兴冲冲地要向大家展示。

她拿了一张漂亮的橘色纸,先开始折折痕。

爸爸在一旁看着,说:“折得太轻了,得使劲一点。要不然会撕坏的。”

“哼!”游不以为然,继续按照自己步骤来:折好,打开,压住一边,拉着另一边,用力一撕――真的撕坏了。纸比较厚,而且她确实没把折痕压实,所以轻轻一撕,就撕出了个小口子。

游生气了,嘟起小嘴。但她没有放弃,打算重新折一次。

“你看,你就是没折好,所以没法裁整齐。过来,我折给你看。”爸爸继续劝说。

“我自己会。”游不听,不但没有向爸爸走过去,反而躲得远远的。她继续折,然后打开,然后又撕――这回彻底撕坏了,撕出一个歪斜的大口子。

游终于爆发了。她把撕坏的纸狠狠扔到地上,双手紧紧抱在一起,低着头,缩进沙发垫子里。

“撕坏就撕坏了,重新撕不就完啦!”爸爸提高声音,不耐烦地说。

外公走过去想缓和一下局势:“来,来,外公再教教你。”

“不要!”游开始尖叫。

“你这孩子,自己不会,又不让别人教,怎么行!”外公也开始不淡定,指责起游来。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点小事!一点挫折都受不得。”爸爸甚至比游还生气,语气里各种不满。

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只能悄悄在游的耳边说:“你跟妈妈去房间里待会儿好吗?”

游默默点头。不过站起身看见地上的碎纸时,她又抬起腿,狠狠地踩了它们两脚。

对很多父母来说,类似的事件并不陌生。事后父母们忍不住担心:这孩子怎么受不得一点挫折呢?怎么动不动就生气呢?其实我们忘了,即使是历经风雨,滚打摸爬过无数次的大人,当遇到挫折――大到工作中的失败,小到一颗钉子没钉好――也同样会生气,懊恼,不开心。既然大人都无法做到每次淡然处之,凭什么要求一个人生才迈出几步,世事没经历多少的小孩儿呢?

更何况,游最终情绪爆发,并不全是因为撕坏了纸。她在第一次失败后,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重整了旗鼓,尝试了第二次。这足以说明她其实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真正让她抓狂的原因,应该是爸爸和外公你一言我一语的各种否定。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挫折教育”。

如果你自己因为挫折或者失败而不开心的时候,别人不但不安慰,反而指责你小题大做,一点挫折都受不了,那么即便你有成年人更为成熟的心智,心情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

无论事大事小,因为做不好而沮丧,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心情。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积极乐观,但这应该有一个过程;一下子把孩子抛到挫折面前,强迫他坚强,还不能有情绪,其后果非但锻炼不了孩子抗挫,反而会让他们越抗越挫,越挫越折。

游这次折纸,就是一个例子。

上一篇:创造性的课堂 有效性的回归 下一篇:玛莎拉蒂中国董事总经理薄亚铭:中国消费者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