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伯纳德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

时间:2022-09-07 09:08:48

[摘要]伯纳德·威廉斯在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的结构分析中指出其责任原则的显着缺陷是冷漠与消极,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功利主义把价值赋予事态而忽视个人分离性,而过度的道德义务要求使个体与自身道德情感及行为相异化,破坏了行动者的道德完整性。虽然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饱受质疑,但他对人性、品质的重视与对个人生活意义的关切,切中了功利主义的要害,敞开了走出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新路径。

[关键词]后果主义;功利主义;个人分离性;完整性

功利主义自产生之日起便屡受批评,而当代最富洞见的批评者当属罗尔斯与威廉斯。罗尔斯从自由与权力的视角对其进行批驳,进而用政治正义论取而代之。伯纳德·威廉斯则通过分析功利主义后果论的结构而指出其独有的冷漠与消极责任特征,他基于行动者视角出发解析功利主义以非个人方式看待行动者的路径,批评其对个人分离性的忽视及对行动者道德完整性的破坏。

一 冷漠与消极:功利主义责任原则的特征

后果论是指行为的伦理地位取决于其后果的价值,其本质特征是相信内在价值有助于提高事态的总体地位,而忽视达成价值之手段。事态与价值的关系在于,“只有那种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是事态(states of affairs);任何其他事物具有价值,仅只因为它导致了某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事态。”[1][P83]也即是说,具有价值的是事态而非行动,行动与行动者只是达成事态的工具。后果论是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也是其饱受批评之源。威廉斯在其众多批评者中无疑最具洞见力与原创性。他认为功利主义虽形式多样,但由于其恪守善优先与正当的理念,认为最大善的行动即为道德正当的行动,因而在道德评价中注重行动后果、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以非个人的方式看待行动者,这使其极易其导向冷漠与消极的责任原则。与义务论视野中积极责任原则强调个人选择权和给予自身利益特殊分量的立场相比,“功利主义要求我们用行动去促进总体上的最大福利, 这实际上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做,,就对最大福利的未能实现负有责任。”[2](P39) 因此消极责任原不过是对功利主义道德要求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

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的道德困境实质是“面对功利主义的积聚性冷漠”,[3][P6]功利主义的积聚性冷漠有三个要点:一是行动后果的总价值独立于任何特殊的行动者,我们可以谈论最好的后果而无需询问与谁最相关;二是最大化利益不是全由每一个体的贡献组成,但每一参与利益运作的成员与其他个体份额相同,因此事态的总价值是非个人的;三是个体选择行动的标准与个人要求无关,直接指向能最大化总体效用的行动,这就置每个行动者于严格的不偏不倚且具说服力的道德义务要求之下。按功利主义规定的道德正确性标准,人们在行动时所有偏好与欲望的满足是以旁观者漠视行动者个体性的态度来对待与积聚的,它不关心个人的需要与满足,只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与提升整体利益。

功利主义不允许主体在行动选择时偏爱自己或是他爱的任何人而进行利益抉择或责任分配,要求忽视任何个体情感与私人关系而对行动关涉的每个人给予同等考虑。例如当施救者在救两个处于同样危险中的人而其中一个人是其妻子时,在功利主义看来若先救妻子则有失公正,待救者是其妻子的事实并不能为施救者的选择提供辩护,反倒是被救者所能产生的总体效用大小才是救助的标准。威廉斯强烈谴责功利主义这种貌似公正实则冷漠的原则使得生活失去了本真而丰富的意义,我们若要保持对生活足够的忠诚与信念,则应放弃这一立场。

功利主义强调道德价值的载体是事态,主体的行动必须是特定事件的因果范围内一切计划和欲望的输出,而遑论计划和欲望归属自我还是他者。功利主义这一强烈的后果论特征使其在责任与公平关系上过度强调公平而导向一种消极责任原则:我对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负有责任,即便有些事情虽不是由我直接引起的,但由于我的允许或无法阻止而产生了坏的效果则我也负有同样责任。尽管功利主义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实现目标而居于道德高地,但威廉斯批评消极责任原则对行动者施加了过度的道德义务而只不过是“一种极端的公平观”,[1][P96]这种公平表明了功利主义所承认的利益或伤害原则实质与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对此威廉斯举出吉姆的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吉姆旅行到了南美的一个小镇,在中心广场恰好遇见一个上尉即将枪决20个抗议政府的印第安人,出于对外地来访者的尊重,上尉给吉姆一个特权:如果他枪杀一个印第安人,其他19人将被释放;如果拒绝则20人都将被处死。吉姆陷入我们通常所称的“道德困境”,不论他做出何种选择,结果都会造成伤害,吉姆接受前者虽可挽救那19个人,但这违背了吉姆不杀人的道德承诺,若选择后者则结果更坏。而在功利主义看来“道德困境”是伪命题,吉姆接受上尉的提议就是正确的选择,拒绝了吉姆就得为20个人的死去负责任,因为按消极责任原则这是他不采取行动产生的后果,威廉斯以此证实消极责任原则的荒谬性以及功利主义过度的道德义务,他认为行动者只应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对他人和自己无法阻止的事情不应负有责任。

二 个人分离性:功利主义的盲点

每一个体都有道德权利采取非最大化方式行动以致力于完成对其个人生存计划的承诺,这对保持行动者完整的能动性及自身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功利主义把价值赋予事态,行动不具备内在价值而使个人失去特定能动性,究竟谁产生事态无关紧要,行动的因果力量可在行动者之间再随意分配,因而功利主义严重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德事实,即不同的人类个体是分离的存在。功利主义对“我”与他人的能动性不加区分,不论是在总体效用或是平均效用最大化的形式中,个人在成为功利主义的受益者之际也丧失了宝贵的个人分离性,这即是威廉斯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的盲点所在。

究其根源,首先,功利主义把效用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专注于集体力量的整体性价值而忽视如何在特定行动者集合之间的利益分配。个人分离性不仅对受益者重要,对行动者更为根本。首先考虑个人分离性问题是保证没有特殊的个人在最大化要求中被剥夺公平的分享,但功利主义能做的仅仅是在事态描述上公平地分配,试图在每一个体中分配平均的最大化幸福,这使我们的道德要求与道德事实和道德直观相反而不是更近。

其次,个人分离性不仅是保证每一个体得其所需,更是考虑个体想要做什么,这一充分尊重其计划与承诺的方式超越了功利主义秉持的不偏不倚的道德承诺。威廉斯批评功利主义强迫我们从外在的视角去观察我们的生活世界而忽略了我们生活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意义,也无法彰显个体的自身价值。

第三,每一特定个体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关注即无可替代的生活计划。这一根本的生活计划是组成个人品质或同一性并赋予生命意义的个人关系,它作为一种动机力量赋予其继续生活的理由。但功利主义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形下都应使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应不偏不倚地对待与我们有特殊关系的人,这使我们疏离了给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对待家人与朋友及与我们生命存在密切相关的人时,这一错误尤为突出。当个人根本计划与功利主义的不偏不倚原则发生冲突时,功利主义要求个人放弃根本计划,行动者的决定在无限范围内要受他人计划的限制并为其承担责任。这一立场受到威廉斯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功利主义没有认识到道德实践中个体品质与私人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某些自我认同的根本计划和绝对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具有了一个人的品格。”[3][P21]道德哲学的旨趣应是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改进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伦理反思的焦点应集中于品性培养与道德养成,而功利主义在此却尚属阙如。 三 道德完整性:功利主义的破坏

完整性是一个复杂多样且重要的概念,它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个人与自我的同一性,还包括对道德行动的实质性勘定与规范性约束,其主要意涵是:自我的统一体、同一性的保持以及某种道德美德与目的等。威廉斯认为理解完整性范畴的前提是厘清承诺概念。承诺是指包括诸如意图、诺言、信念、信任关系及期望等多样化且可能彼此 冲突的形式,被我们所关注的承诺是那些对保持个人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事物。据此威廉斯认为完整性是由被人们所深刻认同的承诺所组成的生活中最为根本性的东西,即“同一性赋予的承诺”。它是个体生存的基础条件与意义源泉,一旦人们失去了完整性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中同一性或个体性的掌握。完整性不与动机相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美德,但它的同一性主张却能激发人从令人渴望的动机出发,以令人向往的方式行动,在此意义上完整性的行动是以合理化形式反映出个体存在意义的行动方式,因此“把完整性显示出来的人是从他深深地具有的倾向和动机来行动的人”。[3][P72]

威廉斯认为功利主义致力于描述道德慎思的形式而未能充分尊重行动者的道德完整性。虽然功利主义阐明了何为道德上正确的行为、行动者应如何思考道德决定和采取行动以增加总体福利,但这一貌似不偏不倚的立场没有为行动者给予自己个人承诺、计划及爱好的特殊权重留有任何空间,没有认识到行动的个人维度,道德反思仅仅是边缘化约束。正如威廉斯批评的,这样的行动者是不能生活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功利主义者应该是:

“在一个实际的意义上从他的行动以及对自己信念的行动源泉中”异化出来的,“使他成为每个人的包括他自己的计划这一输入端与作为输出端的最佳决策之间的一个通道,但是这忽视了他的行动和决定是源自他最深深地认同的计划和态度。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对他的完整性的攻击。”[1][P117]威廉斯的论证基于他从同一性导向完整性的思路,完整性要求人们出于自己的信念而行动,即由于他们所深深认同的道德承诺,但这却被功利主义所破坏。威廉斯的论证表明出于完整性的行动与依据功利主义的行动是不相容的,对完整性破坏表明了功利主义的不合理。

威廉斯用两个着名且极具争议的例证对此展开了说明,一个是前文所提到的吉姆的例子,另一个是乔治的例子。乔治是刚毕业的化学博士,由于身体原因难以找到工作但又必须养家糊口,一位年长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在实验室从事生化武器研究且薪水丰厚的工作,而这违背了乔治的和平主义信念。但他拒绝就会有另一个对生化武器有极大热情的人从事这一工作,乔治是否应该接受这份工作?功利主义对此的回答是,乔治应当接受这份工作,因为它既可养家糊口又由于减慢了生化武器的发展速度而增大了社会总体利益。按照功利主义的计算,在这一事件中起平衡作用的是乔治的情感,而这要求他做出牺牲:为了减少生化武器发展带来的灾难而工作,把他自己的立场放在一边来忍受必须面对的痛苦与疏离感。威廉斯认为功利主义实际要求乔治对个人完整性予以牺牲,这是放弃或忽视一种长期认同的信念及对自己的承诺。他想表明的是功利主义不偏不倚的道德承诺不合理地逾越了个人的计划与承诺,将其仅视为其他人利益来源的一部分,因此对行动者的个人完整性造成了侵犯与破坏。吉姆的例子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效,它表明第一人称的计划会与不偏不倚的道德理由发生冲突而使完整性受到破坏。对效用最大化的考量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义务,在吉姆不乱杀无辜、尊重生命的承诺与对他处境的功利主义评价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大化功利的义务迫使他的个人价值与完整性妥协于极端的道德要求。个人对自己计划的承诺和个人价值的坚持对于保持自己的个人完整性和自身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威廉斯的论证表明道德困境威胁着行动者的完整性,而情感则是对这一威胁的实践性反应,功利主义实质上违背了人性本质,造成人类心理的事实与功利主义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分歧难以消除。

四 回应与评论

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得到了众多回应。詹姆斯·雷曼(James Lenman)对威廉斯所举吉姆与乔治的例子提出质疑。威廉斯指出依据功利主义吉姆应当杀死一个印第安人而乔治接受那份工作是显而易见的,其论证前提是功利主义对总体利益的增进显而易见,但雷曼认为这是威廉斯强加于功利主义的,“因为可以依据功利主义自身的非显而易见性来解释。”[4][P322]他指出没有人能身处吉姆的位置而无面临道德困境的感觉,实际上在许多生命面临危险时功利主义并不能明确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马丁·霍利斯(Martin Hollis)认为一种有意义的个人生活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完全内在的,它给予个人满足的任何生活;其二是完全外在的,以绝对的善为指导而对所有人开放;其三是依据一个目的而不断做利益衡量的生活。尽管威廉斯强调这种生活必定是某个人的,但上述三种可能性皆有,据此我们无法衡量乔治和吉姆接受或拒绝的选择对他们而言正确与否,因为“他可以调整他的情感反映的形式,重新设置他的个人信念与计划,更改他的承诺。”[5]175因此他指出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具有片面性。国内学者徐向东认为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功利主义把我们的道德思维简单地还原为一种后果主义的计算,但现实中我们并不能计算出所有相关的后果;二是功利主义以非个人化的方式看待道德行动者,但事实上不存在不偏不倚的道德理由。

激起回应最多的莫过于从完整性角度出发的论证。首先是批评威廉斯对完整性的界定。如达米安·考克斯(Damian Cox)指出完整性通常指值得为之努力的事物,而同一性的完整性观点没有这一含义,它脱离了把完整性作为值得赞赏的美德这一普遍性立场。更有甚者,同一性的完整性理论把完整性与行动者认同的承诺联结起来,但人们可能会由于无知或自我欺骗而将承诺与信念赋予自己的完整性,那么就可说他们丧失了完整性。个体的完整性只是聚集在他们最深刻的核心信念与愿望一起发生作用之际,而我们所期待的出于完整性的行动却是在诸多不同的境遇中,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些特别重要的情形。[6][P519]

其次是批评威廉斯对功利主义侵犯个人完整性的论证。大致有三种进路:第一种是回应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并加以修正。如谢夫勒(Samuel Scheffler)尝试削减功利主义的不偏不倚性,允许对个人的生活计划及承诺给予额外的关注,但被修正的理论失去其后果论特征,俨然不是功利主义。针对威廉斯批评行动功利主义缺乏道德慎思这一点,雷尔顿(Peter Railton)改进了功利主义,描述了一种没有形式规定的道德慎思的功利主义,主张道德理论主要是描述道德上正确的行动而不是自动地就必须包含正确的道德慎思,因此一个人只要赞成一个行动功利主义者对正确行动的论述,而不必要求他以严格的功利主义方式来生活。[7][P134]然而,这种试图分离道德上正确的行动与正确的道德慎思的方案困难重重,问题的关键是它看起来是与道德上正确的行动分离了,但如果一种道德理论对于应该怎样做没有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导,人们又如何赞成它呢?针对威廉斯论证一种忽视完整性的道德理论极其荒谬,由阿西福德(Elizabeth Ashford )提出了第二种批评性回应。他指出威廉斯的错误是由于把保持个人完整性作为一种理论合理性的标准。但是在道德实践中完整性受到侵犯是不可避免的,正由于施加于我们的道德要求过于严格,同一性赋予的承诺必定有时被出于阻止痛苦的行动带来的利益所牺牲。[8][P421]一个人可能甚至会把它作为功利主义的一种美德,因为它证明了在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巨大不幸时要保持一个人的完整性是如何困难。第三种批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回应来自斯宾塞·卡尔(Spencer Carr),他直接反驳威廉斯提出的功利主义要求行动者违反自己信念这一思想。他认为功利主义要求行动者采取功利主义的理念,行动者给予这些理念优先性以便让它们在生活中发挥同一性赋予的承诺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因此功利主义不是要求一个人过没有同一性赋予承诺的生活,而是以功利主义的那种承诺来生活。如果乔治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就不会由于接受了生化武器研究的工作而违背了自己的和平信念。由于他对功利主义的承诺所以他并没有失去他的完整性。但威廉斯混淆了作为功利主义者的乔治违背自己兴趣而行动与一个非功利主义者的乔治被设法说服像功利主义者一样行动这两种情形,行动者的完整性在前者中得以保持而在后者中被破坏。当一个人对功利主义没有同情却像功利主义者那样行动就会破坏他的完整性,但这样的完整性丧失与功利主义道德理论本身的可靠性没有必然关联,也不能归咎于功利主义。[9][P4] 值得反思的是上述回应与批评并没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既不能为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提供有力辩护,也没有对威廉斯的论证产生根本威胁,而我们也须清醒认识到威廉斯的批判尚存不足。第一,在威廉斯的观点中,如果道德不能实现对不偏 不倚性的修正,那么现存的道德形式应被一些其他的途径代替,但还不清楚的是何种道德能使得个人计划的实现优先于总体化利益,或将超越那些有利于更大范围内公正实现的道德。尽管它不会对公正有促进,但肯定也有其优点,也许中间地带的道德应是更理想的选择。

第二,重审与反思威廉斯批评的同一性的完整性理论。对完整性的正确论述要能解决关键问题:功利主义者的承诺是否与完整性的论述相容?一个道德畸形的人是否具备完整性?尽管他在《Replies》中阐明了他引入完整性的论证过程,澄清完整性既不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值得赞扬的品质,也不是唯一值得景仰的品质,具有完整性也并不总是比没有更好,但威廉斯对此语焉未详、未及要害。其致命弱点是:在完成个人根本计划与承诺的过程中是否有规范性约束?因为具备完整性的人可能仅仅只是出于对自己最核心的承诺而长期做出令人恐怖的事情,这反倒又走向了另一种道德错误。

第三,威廉斯忽视了在个人道德完整性之外的社会维度,它挑战个人理想并鼓励分外之责,而这恰恰为功利主义所提倡。完整性的生活是一个人能坚持自己深刻认同的生活,然而一个道德的人在寻求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进步不仅没有违背自己的理想与承诺,还要没有违背伦理共同体的理想与行为。道德的完整性与超义务行为通过鼓励他们依据假定的理想重新评价自己的行为与品质,这对伦理共同体的成员提出了新挑战,它能引导我们外在视角判断个人道德动机的正当性。

威廉斯基于维护个人完整性而以行动者为中心展开的批判,与其道德哲学对个人生活意义的关切一致,这既切中了功利主义的要害所在,亦体现其对个人品质与人性的伦理关怀,弥补了现代道德哲学理论的空白。在把人性与品质的向度纳入伦理学之后,他提出了应给予其何种规范性权重这样一个迫切而有意义的问题,而且还必须清楚的是人性的事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与它们相关。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及其引入的这些问题,为拓展与深化当代道德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上一篇:全球政治中的普遍主义和意识形态批判 下一篇:“放飞心灵激扬青春”心理健康征文获奖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