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活动中的公平策略

时间:2022-09-07 08:45:02

折纸活动中的公平策略

一名男孩在课堂中说了一句“这有什么难的,我早就学会了”,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开始了一次次向传统教学挑战的尝试。

活动1:“这有什么难的,我早就折好了。”

折纸课上,周老师准备教大班幼儿折双边船,她将折双边船的步骤示意图一一呈现后,让幼儿先看图互相说一说图示上符号的意思,然后将多于幼儿数量的纸分发到各组。正当大家忙着根据图示研究如何折纸的时候,有2名男孩已经折好了,并且结伴离开了位置,向教室一角的呼啦圈走去。周老师赶紧迎上去问:“怎么离开座位了,都折好了吗?”其中一个男孩边说“太简单了”边玩起了手中的呼啦圈。“现在可不能玩,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学习,去看看有没有小朋友需要帮忙。”两个孩子在老师的劝说下很不情愿地放下了呼啦圈。

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显然这名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新授内容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属于典型的没“吃饱”型,男孩无所事事的样子表明了这种传统集体教学的不足。日本的小原国芳说过:有一种集体教学法……把五十人看成一个人,把八十人也看成一个人,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分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教,这是极其恶劣的做法……

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此次教学确实未能考虑每个幼儿不同的经验基础,是否可以改变课堂结构,提供一些难度有差异的船的折纸,以满足不同经验水平幼儿的学习机会?差异对待幼儿的学习是否可以作为追求教育过程公平的终极目标来体现?这些问题仍需我们思考。

活动2:“这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验证心中的疑问和设想,周老师上网查找了各种船的折法,经过反复比较各种船的难易程度,周老师最终确定了双边船、帆船和篷篷船三种船,其中帆船是在双边船的基础上又往后继续折了两步,属于双边船的延伸和深化,周老师分别用三面黑板张贴三种船的折纸示意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但是在执教过程中,周老师发现新的问题产生了,由于幼儿之间的经验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只有4~5名幼儿比较活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大部分幼儿对折纸符号不熟悉,而幼儿之间又不敢交流,因而学习时间较长,学习气氛沉闷,也导致了全体幼儿的学习没有一个交集点。

反思: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本次活动跟预设效果相差太大,究其原因,是教师课前未能了解幼儿的既有经验,刚上大班的幼儿对抽象的符号解读能力本来就欠缺,本次活动看似将每个环节都考虑得比较周密,幼儿操作前通过“谁来说说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还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进行集体符号解读,但是幼儿缺少相应的技能内化和经验积累的过程,面对突然空降的一个全新学习模式,幼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不足为怪。教育过程公平受教育规律的制约,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自己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细心培养幼儿的观察理解和综合运用符号的能力,努力创造让每名幼儿都从容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也许我们追求教育公平的设想就会水到渠成。

活动3:“老师,我折了3种船。”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各种符号强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观察及综合运用符号的能力明显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了确保全体幼儿在公共的时间段掌握到共性的基础知识,周老师给三个折纸示意图进行了编号,全体幼儿在折完第一种双三角双边船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折第二种双三角帆船和第三种篷篷船。从幼儿愉悦积极地解读各种符号及折纸的速度来看,这次的教学实验完全是成功的,有12名幼儿激动地向老师报告:“老师,我折了3种船”,有29名幼儿告诉老师自己折了2种船,只有2~3名幼儿折了一种船。

反思:

折纸过程中的公平让每名幼儿都体验到幸福感,事实证明:在折纸实践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差异对待他们,仍然继续按同一个目标来执行,是表面上的公平,实质上的不公平。我们以公平价值观为引导规范折纸活动过程,实现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别差异对待,因材施教,让幼儿接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幼儿的潜能都得到适宜发展的尝试是可行的,也是教育本体的内在呼唤。

上一篇:泡泡开火车 下一篇:小班社会活动:啊呜啊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