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09-07 08:33:47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94-01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类型+方法"的模式化教学,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系统,找到解决常规问题的"秘方",但其消极的一面,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遇到新问题时便束手无策,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当学生基本学会常规思维方法以后,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他们找特点、求差异、善应变,大胆创新,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所展示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变化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学科.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注重直观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化学中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分析能力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讲盐类水解的实质的时候:先让学生用PH试纸验证氯化铵溶液的酸碱性,得出PH试纸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再顺次提出:①溶液呈碱性,那么溶液中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浓度关系如何?②而水电离出的C(H+)=C(OH-)为什么氯化铵溶液中C(H+)>C(OH_)呢?③那么是NH4Cl电离出的哪一种离子能使水所电离出的H+或OH-的浓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④NH4+又是怎样引起溶液呈碱性的呢?这样逐步设疑,学生很容易想到第一问中C(H+)>C(OH-),第二问讨论可得NH4Cl电离出的NH4+离子跟水发生了作用,第三问由C(H+)>C(OH-)想到应是NH+与OH-结合成弱电解质,引起溶液中C(OH-)浓度减少,进而就可以得第四问中答案是:NH4+与OH-结合成难电离的NH・H2O分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在建立新平衡时,C(OH-)就小于C(H+)了。接着指导学生做验证NaCl、Na2CO3溶液的酸碱性,最终就可分析研究归纳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再如讲述Mg(OH)2溶于NH4Cl溶液,到底是NH4+水解产生的OH-而溶解了?可引导学生先分析NH4Cl溶液的酸碱性,知道氯化铵溶液是显酸性的,从而想到如果用一种显中性的含铵根离子的来实验,就能说明问题了。同学们积极思维很快会想到醋酸铵,然后再做溶解实验,发现氢氧化镁在醋酸铵中也能溶解,而醋酸铵溶液是显中性的,这就说明Mg(OH)2溶于NH4Cl是由于NH4+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从而就不断溶解了。这样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比较诱导,激活思路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是分析研究前提。有比较才有分析,才会认识理解得更快而准确。比如对老教材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我先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氧气和氢气的制法,氧气是固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受热制气,氢气是固体锌粒与液体稀硫酸不加热直接反应制气,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得出多种制氯气的装置:如大试管、长颈漏斗、导气管、酒精灯组成的制气装置:圆底烧瓶长颈漏斗、导气管、酒精灯组成的制气装置。最终再由学生看书比较得出固液受热制气最好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学生问问题,有时我亦不直接作答,而因势诱导,旁敲侧击。引导学生通过学会分析比较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对学生的质疑,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方法。因为质疑问题,可以引导求异思考,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在析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比如做铜与浓H2SO4加热反应时,学生往往会看到有黑色物质生成,这时我就故意设疑:为什么会看到有黑色物质出现,黑色物质会不会是CuO?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就来了,认为由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很可能生成的是CuO溶于硫酸。这样学生会想到不溶于稀硫酸的物质,这时教师再指出从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来考虑,慢慢就会想到可能会是不溶于稀硫酸的CuS或Cu2S了。因此教学中有时一质疑比直接教给学生答案要好得多。

同时教学中,我总要求学生"克服定势,应由创新",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想前人之未想,发已之所发。比如,带学生进行对氢气和氯气混合后见光爆炸的课外实验,若按资料要求先制两瓶气体,然后混合实验。这样既要制氯气,双要制氢气较麻烦。我就对学生说:"我们能否在一个反应器中既产生氯气又产生氯气,然后直接做见光爆炸实验呢?"同学们很快活跃起来,积极思维,有些很快想到是否可以制氯气的反应装置中加活泼金属。我就指出:这样做难于收集H2和Cl2混合均匀气,且反应在加热当中易发生危险。学生马上会想到用改用不需加热的药品制取,我就指出高锰酸钾与盐酸不加热可产生氯气,最终归纳出可用试管,橡皮塞来做。课外我就指导学生兴趣小组从用高锰酸钾、锌粒、盐酸的用量入手,在试管中经常指导学生去探究,由他们自己思想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很有益。

因此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知识更新时时秒秒都在进行的阶段,对学生不要再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要有针对地"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符合人才的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下一篇:“小组协作”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