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资的欧洲地理

时间:2022-09-07 08:22:32

老小资的欧洲地理

“西风浩浩荡荡地摇撼着我半生的生活”(《漫卷西风》序言),小资梦想中的欧洲地理就是这样吧,是守望者的眼光关照着的,晃晃悠悠的女性地理。

欧洲的光影,绿肥红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三本讲述各有侧重:博物馆、小旅馆、咖啡馆,分别从小的视角以更清晰、更协调的文字与画面展现“隐形的欧洲”。而《漫卷西风》,写于陈丹燕第五次从维也纳旅行归来之后,算得上一本小资哺乳笔记,是写给80年代享乐主义者的谣曲。德语历史文化中赫赫有名的希茜公主、弗洛伊德、施特劳斯、茨威格等,可以说是老一代小资的范本:1978年去新光电影院看所谓内部资料的西方电影,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河东食堂舞会上撒盐跳华尔兹,第一次读《梦的解析》点燃了对日常生活下无尽深渊的强烈好奇心,结婚后书架上摆两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像风一样自由地生活”,自作自乐,在车站、基地,以一幅画、一座雕塑、一段楼梯、一扇窗户、一片云影的文化形态舒缓地定格下来,有莹露、星辰般的闪亮。

陈丹燕的旅欧随笔,注重细节和品质,纠结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情结。它的媒介是“上海――欧洲”,张爱玲般老旗袍的上海,披在德国、法国、奥地利、波兰身上,莫斯科大歌剧院、卢浮宫、肖邦洗澡的那块水池、“罗马悲壮地追风而长的古松树”,还有“但丁遇见他的爱人的那段老桥”,都被作者敏锐地看作“上海的那一个”,与东方文明做比较,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或找寻你的未来而旅行”(卡尔维诺)。这些文化地标,异国的历史、艺术、风土人情,一步,一步,一步,被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他乡是我乡:旅行的最高境界原来是到达,而这样的到达竟也是最新的一次出发。

放逐与漂泊,似乎是每一个漫游者的既定姿态,而皈依某种精神,则是最好的也不可或缺的结局。我注意到陈丹燕所选择的“重归”态势。她自由随意地描绘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美轮美奂的古老建筑,概述具有代表特征的一小段历史,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交相辉映,交叉、渗透了旧日痕迹――细小的、连绵的、隐蔽的城市历史,在回忆中复活。但她的落脚点在上海、在中国,这与余秋雨不同,与祝勇、马丽华的不同……她提供了一条更敞阔的走进历史的路径,她以一位女人的细腻和一位“世界者”的目光创造了一个过去。因而她的“重归”,由于题材深入骨髓的特质、洋溢着爱与浪漫的词汇、几近神经质的依恋执迷,自在、放纵、开怀、华丽、紧张、感动、疏离、欢喜,绵长而有韧度,似一根根五彩绸丝从茧里往外放,又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人心际,“疼痛,那种痛,却蕴着温文尔雅的感伤,缠绕得你透不出气来”(潘小娴)。

“在波罗尼亚(意大利),可以这样清秀而且清洁地醉着生,梦着死。”“这是个能一辈子安安静静画瓶子的城市,所以不画瓶子的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只是路过它,他们是另外一种意大利人。”如此高度概括又充满审美愉悦的句子,时不时跳起,伴奏出一曲唯美者的惆怅与欢乐之歌。“西风浩浩荡荡地摇撼着我半生的生活”(《漫卷西风》序言),小资梦想中的欧洲地理就是这样吧,是守望者的眼光关照着的,晃晃悠悠的女性地理。

这正是陈丹燕的绝妙之处,或许,她的局限也在于文化小资的理想主义“唯美”,她所打量的世界,都过滤掉了粗砺、不安、丑恶,并得到了最大的宽恕。

上一篇:80后亿万富青 下一篇:用十年来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