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视角下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时间:2022-09-07 07:43:35

财务管理视角下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制造型企业运营有着资金数额大、周转期长、资金回流困难等特点,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是制造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也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一种必要的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企业内部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财务管理视角下分析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路径,并针对不足提出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视角;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从狭义来看,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制造业内部采取的自行调整、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控制制度。①所以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因此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功能发挥。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维护资产安全、保证其正常运行并改善管理方式的一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基于财务视角的内部控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企业会计系统。详细的内部控制措施具体包括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业务控制程序等。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重点应包括上述的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控制程序、组织规划控制等。②

二、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企业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健全和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但实际上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环境意识薄弱,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发生大案要案的原因。

(一)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具体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规定而制定或者是没有经过规划和调查分析,这种情况下指定出来的制度就会出现控制不合理或者是制度缺乏可行性而变成一纸空谈的现象。进一步导致一些部门进行抵触而难以执行。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是对内部机构和员工设置不明确,只是一味追求扩大上产规模。二是企业在制定内控机制时偏重理论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实施效果打折扣。三是企业一边大力宣传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合并本不相容的职务,违背了企业的牵制原则。最后是当经营效果不太好的时候,企业常常裁剪公司的员工,增加或者是减少企业的员工都会出现违背企业的基本原则。这些情况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内控机制的建设。

(二)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

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型企业通常有着规模大、业务类型单一、经营风险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制造型企业相比其他类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型企业的经营期限比较长,这就要求经营者的领导时间也需要长,但是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难以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更新和提高,有些企业的领导者的财务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快速膨胀与企业的内控机制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盲点,甚至是因为运行机制不良和缺乏执行力而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三)制造型企业内部审计力度不够

内控机制的一个主要机制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负责监督制造型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具体说是监督企业生产中的财务方面工作是否符合企业和国家政策;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则;企业的运营过程是否有违法现象等。而且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审计人员由企业的管理阶层控制,没有独立的权利,不能放开手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同时很多制造型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控制。一是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二是建立严格的制度用于资产的购买、消耗以及处置等的制度作为内控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设立严格的资金拨付审批程序。一些制造型企业会计控制力度不够,甚至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些主要都是因为管理阶层的认识不够,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修改财务数据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这些做法使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数据失真,达不到最佳的会计控制效果,最终只会让会计控制变为一纸空谈,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三、基于财务视角提出制造型企业内控对策

(一)完善制造型企业的内控体系

随着机械化的程度加强,这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监控着整个企业的风险,一旦出现反常就做出提示效果,是企业能够提前对风险危机做出相对的措施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加强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力。

(二)加强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内部审计不仅能帮助管理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而且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也有一定的作用,好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帮助管理阶层做出更好的决策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所以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制造型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部门,给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充分的实权这样内部审计的功效才能得到发挥。如果企业的规模大,部门多建议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管理,主要负责内部审计的专项工作。综上,首要条件就是加强管理阶层以及员工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可以促进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三)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带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效果发挥。所以要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优化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机制,对建设内控组织时要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层次划分,尤其是对于与内控机制相关的部门的职能要划分清楚。二是养成良好的内控理念,更新内控观念,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下也要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用文化来提升员工的观念。三是人事管理,首先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职位进行明确的划分,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来提供员工的素质。有助于更加充分彻底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

(四)建立完整的业务控制程序

这里的业务主要是制造型企业四方面的业务循环。一是对筹资和投资的控制,包括对筹资以及投资相关业务的授权、记录、执行等业务。二是对生产循环的控制,主要包括各项基础业务的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计算与分摊,还包括制定员工的最低工资,计算个人税收等。三是对购货与付款循环控制,包括对各种材料的采购,订单货物的验收以及支付款项等程序。四是对销售和收款循环,包括与用户签订订单,记录收益和开具销售发票等程序。

四、结语

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标准。我国的的制造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起步晚,不能与外国企业相比较。所以我国制造型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内部建立具有自我调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注释:

①李颖.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118+120.

②霍瑞红. 基于财务视角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13,04: 46-48.

参考文献:

[1]霍瑞红.基于财务视角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04:46-48.

[2]肖朝钢.从财务视角谈制造业的内部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3,31:36.

[3]李颖.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118+120.

(作者单位:上海奥众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上一篇:问道精准扶贫 下一篇:国际结算和融资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