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曲解慈善文化

时间:2022-09-07 07:43:01

请别曲解慈善文化

曾经看过许多类似这样的案例:有钱人出资捐助贫困大学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只因逢年过节,受助者没有给资助者写信、打电话问候,或是表示感谢,这让那些资助者很失望,甚至寒心,因此,他们中的一人就取消了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捐助。

之所以出现受助者“知恩不感”与资助者“施恩索报”这样的尴尬场面,依我看这只是中国人曲解慈善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慈善事业的内涵丰富,不外乎涉及法律、制度、道德、文化等若干个层面。而慈善文化则是慈善事业的“魂魄”。它所倡导的理念很多,其中就包括“知恩必报”与“施恩不图报”这两方面内容。对于前者,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掘井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缰之恩”;等等,都是教人懂得“知恩图报”的做人道理,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后者则是针对施恩者而言的。《太上感应篇》里就有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有恩惠予人,不求报德。”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国人又接受了佛陀的教育,“人当行布施而不执于留痕之念”。就是叫人“不住相布施”,也可说“布施不留心”。施恩者不要总是把给予别人的恩惠记在心上念念不忘,甚至还想从受惠人那里得到些回报。假如中国人无论是施恩者,还是受助者,都能够秉承这种文化,那么就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知恩不感”与“施恩索报”这样尴尬的场面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受助者所报之恩是应该回报给施恩者本人呢,还是应该回报给社会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在中国,往往强调的是前者,谁有恩于我,我就报谁的恩,这是应该的。但是,慈善文化不应突出个人,而是注重社会。施恩者最好也“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让受助者知道这是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不必非得感谢某个人,帮助他并不是为了索恩。假使受助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有能力,完全可以把这份爱心回报给社会上急需帮助的人。这对于施恩者与受助者而言,都是做人的高境界。

因此,施恩者和报恩者只须把善款交给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岂不更好?

中国人曲解慈善文化的另一种外在表现是普遍弱化慈善意识,慈善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比如说在中国旧社会,有个风俗叫“腊八舍粥”,说的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平时没机会行善积累功德的人,会在这一天向所有来讨粥的人施舍,而这些粥都是最便宜、最让人难以下咽的。对此现象,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说:“这就是所谓的‘行善’,实际上它只是人们用来积德的一种手段。”另外,我们也可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有75%的人为慈善事业捐款,他们都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中国,国人捐款的比例只有25%,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另外那75%的捐赠是来自国外。中美人均慈善捐款额差距非常大,据说有7300多倍。中国富人与美国富人在对待慈善事业的态度上表现不一,相差甚远。美国富豪比尔・盖茨退休时曾宣布,将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事业;沃伦・巴菲特也表示,在有生之年将所有资产的85%捐献给社会。而在中国,坐拥金山者不少,但他们的表现令国人不满。就拿一些富豪来说,在为地震抗灾中捐款甚少,裸地暴露出“为富不仁”的丑陋劣根。中国富人要以中外慈善文化为镜,照见自己灵魂深处所欠缺的不只悲悯的情怀,还有对慈善事业的那份虔诚。中国富人也只有靠自醒,并且积极地做出行动,才能在国人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中国的慈善事业欲求发展壮大,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起优秀成熟的慈善文化,而前提就是要校正其所曲解的部分,使之更加完善。慈善事业应是一种全民的事业,需要中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富人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社会也会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美德的传播而变得更加公平、和谐。

上一篇:感情促销点滴 下一篇:吴文绣的锦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