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不是救世主

时间:2022-09-07 06:39:25

中国液晶面板的好消息接踵而至。日前,京东方宣布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8.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投产,由此成为国内首条投产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而京东方的对手深圳华星光电的8.5代生产线,预期也将于年内投产。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甚至有些沉重。随着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投产,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摆在面前:高世代面板能否改变中国彩电产业的命运?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2010年面板项目蜂拥而上之时即有人提出,当时同样没有权威答案。

以中国“面板先驱”京东方为例,虽然它对8.5代线寄予厚望,并表示有望结束多年亏损的局面。但在业界看来,京东方未来的命运,并不比6.5代更具确定性。

鄙人以为,京东方最大的问题在于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导致其产品不得不走低端路线,无法进入主流彩电企业的采购目录。这就可以解释,同样是做面板,为什么日、韩、台企业赚多赔少,而京东方多年来只赔不赚。

京东方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营业收入80亿元,全年亏损20亿元,亏损率实在太高了!

在即将到来的“8.5时代”,京东方的生存环境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首先,“中国大陆无面板”的局面将彻底结束,竞争的战火将从海外烧至国内,随着华星光电、三星、LG、夏普、友达等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陆续布局到位,京东方在大陆唱面板独角戏的时代,将不复存在。而这些对手,谁都不比京东方弱小。

更险象环生的还在后面。由于中国本土两大液晶面板工厂均将于下半年建成投产,日、韩、台面板企业早有准备,它们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液晶面板供求周期,展开多轮降价攻势,试图让本土面板一投产就走进降价通道。若这一点得到应验,则京东方、华星光电不得不走低价路线,巨大投资的回收周期将大大延长,甚至造成巨额亏损。

试问,京东方在液晶电视产业快速成长期都不能盈利,进入成熟期还能盈利吗?

同样,为什么国内外企业一窝蜂在中国布局液晶面板生产线?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它们经历了产业链残缺之痛,终于悟出了“不做面板毋宁死”的道理;对于国际企业来说,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不能拱手让给中国本土企业。

中国面板业会不会因此而造成产能过剩?目前还不好给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众多企业在中国大陆布局面板生产线,对于那些未进入面板领域的企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们将成为众多厂家争夺、讨好的对象,而且并没有巨额面板投资带来的债务。

近几年,曾让中国骄傲、自豪的彩电产业,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鸡肋,如果问中国家电产业中谁最不具有投资价值,毫无疑问是彩电产业。造成中国彩电产业徒有虚名的,是中国彩电企业普遍挥之不去的浮躁心态,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做产品,大家都热衷于“炒概念”、“造数字”――这样成本低、见效快。

因此,那种认为“中国彩电最大短板在于产业链不完整”的说法,需要反思。索尼同样不具备产业链优势,但没有人敢说索尼的产品不具有竞争力。中国彩电产业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缺乏核心技术,由此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2009年推广互联网电视,2010年追风索尼、三星推广3D电视,2011年追风谷歌、微软推广智能电视,一年一个风向,中国彩电企业的“墙头草”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彩电企业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失去产业主见。这样的企业,能承载起产业希望吗?

事实证明,中国彩电产业的处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尴尬,这一点从2010年中国家电企业盈利状况可见一斑。目前,盈利能力最强的是空调企业,以去年的业绩来看,格力盈利超过42亿元,美的超过31亿元,但彩电企业盈利多数不超过5亿元,部分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2000年之前的长虹,号称中国“彩电大王”,但这个称号是用价格战打出来的,今天的长虹已经“廉颇老矣”。2001年之后,TCL过了一把中国“彩电老大”的瘾,这个称号是通过“价格战+非理性并购”取得的,TCL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差一点折戟沉沙,今天的TCL已是暮气沉沉。

“城头变幻大王旗”,除TCL、长虹之外,海信、创维,乃至康佳,都声称自己是中国“彩电老大”,但到底谁是老大?没有一家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热衷于名号的争夺,折射出这个行业的集体性喧嚣。以这种心态去做企业,结果可想而知。这正是业界不看好本土面板企业的根本所在。指望面板产业改变中国彩电企业的尴尬处境,是不现实的,也是幼稚的。

上一篇:互联网泡沫论调难阻资本热情风投敢冒险缘于高... 下一篇:美国人的钱大都花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