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

时间:2022-09-07 06:16:22

刍议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改革 社会多元治理模式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之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直线上升,2002―2005年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人。但就业率却在下降,2002―2005年初次平均就业率(%)分别为64.7、62.5、50.65、55。本科院校稍高于高职高专就业率,但仍有30%的毕业生未能就业,高职专科则有60%左右的毕业生初次未能就业。2006年,总数再创新高的413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1]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有61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虽然政府近期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比如:大学生年年扩招,高等教育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教学模式僵化,同时也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诚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近几年国家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特岗计划”等广开就业渠道,但要在短时期内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高等教育改革入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高等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状态。主要问题在于学校教育大多是针对常人的教育,对所有学生都一样要求,这样恰恰扼杀了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钱学森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症结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有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各类创新人才的基地。如何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激励其创新能力自我塑造的动力,是摆在我们高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

2.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到工业生产的影响,目前的高等教育更多追求的是“更短时间内,更多地掌握和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工业活动、批量化生产。同时在一些高校中还存在所设专业过于狭窄,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忽视了健全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教学方法单向灌输,缺乏双向互动,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等问题,结果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僵化,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缺乏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应用性等能力,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的改善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方向不明确等,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同时对他们的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对社会的充分认识。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要努力去迎合知识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化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改革教育体制,培养一批具有通才和专才的大学生队伍。

3.积极实施创新教育。教育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活动,无论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教育,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来都充满创造性,我们的创新教育要给学生让渡出创造的空间。

(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素质。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达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3]的目标,我们应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素质。高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学科素质。教师必须正确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自身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如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2.优化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好坏对于教育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育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类。我们不但要通过教育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优化教育的硬件环境,而且要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

3.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校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相比,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最新科技成果和理论知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三)高等教育要树立市场需求导向,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一致、不平衡。同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使得高等教育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不能根据社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结构,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社会职业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因此,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改变“我们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专业、提供什么课程”的传统做法,向“需求导向型教育”过渡,即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人才市场对大学生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的需求衔接起来,甚至面向社会需要实行订单式的培养。此外,高等学校要积极建立适应新型产业结构需要的教育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型和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加大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培养人才的力度。[4]

2.加强实践教育。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3.加强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一些发展,但也存在着问题,缺乏与市场的互动,脱离了教育实际。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大高校的自,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高等教育市场化无疑能增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得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成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的共同参与。为此,全面和长期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采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我们应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自身能力等措施来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国有.基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

[2]宋歌.我国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接轨问题之探讨[J].商业文化,2010,(6):22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cn,2010-03-01.

[4]苏朝晖.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07,(6):59.

本文系2009年河北省软科学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及思想动态调查研究》(课题号:09zd95)相关论文。

上一篇:关于少年儿童古筝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下一篇: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