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水稻机插栽培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07 05:47:07

芜湖县水稻机插栽培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水稻机插栽培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成功的关键。对芜湖县多年来水稻机插栽培推广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对机插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水稻;机插栽培;做法;问题;对策;安徽芜湖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41-03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在区划调整前,芜湖县是芜湖米市重要粮仓,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5.3万hm2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7万hm2以上,是典型的单双季稻混栽区,每年可提供商品粮28万t左右,是全国第一批“十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2004年以前,水稻栽培方式以人工移栽为主,直播为辅。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撒播逐步替代了早稻、单季稻的人工栽插,再加上近年大户流转土地增多和盲目种植,每年都有部分双晚不能及时栽插只能抛荒,而撒播由于栽培条件相对较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常因撒播发生大面积倒伏而减产。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解决当前水稻生产的迫切任务,而其重点、难点是育栽环节的机械化。为打破这一瓶颈,2004年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县农机局联合成立攻关组,对水稻机插栽培配套技术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推广,通过9年的研究推广,逐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县以及类似地区的机插秧育栽技术规范,成功地实现了机插早、单、双季稻以及茬口衔接与配套,得到农民广泛认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截至2012年,已累计推广应用水稻机插3.57万hm2,全县拥有低速、高速插秧机360台,栽插涉及早单双各个不同类型,栽培涉及常规籼、粳、杂交稻不同品种。由于栽培密度容易控制,栽培技术到位,2008—2012年连续5年参加水稻高产创建,每年高产创建区机插面积都突破1 333.33 hm2,占创建面积30%以上,其中2009年最高单产达12.62 t/hm2,为水稻高产创建达标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大田调查,较人工栽培类型增产450 kg/hm2,累计增加稻谷1.608万t,增收4 180.8万元,节本增效6 092.8万元,机插作业纯收入295.2万元,解决就业720人。累计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达1亿元以上,节约农村劳动力5.092万个,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其他收入。

1 主要做法

1.1 成立农艺农机课题研究组,工作中通力协作,研究与推广统分结合

为加强课题研究与推广进程,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机局抽派精干技术人员、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共同参与,组成“水稻机插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组。课题组设立工作领导组、配套技术研究组、技术推广组。领导组负责工作协调与经费筹措,技术组负责配套技术研究及组装配套,推广组负责培训、布点、宣传、示范推动、观摩等。工作中实行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研究推广上相互协作,实行边研究边推广,加速研究推广进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水稻机插栽培效益。

1.2 自我加压,推进项目研究

为加速项目研究推广进程,课题组采取自我加压,一方面加强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进程。每年年初课题组反复讨论,制定当年研究与推广方案,同时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分解任务,确保研究与推广齐头并进;积极争取项目,利用项目加速水稻机插秧技术应用推广速度。2006—2012年,该县水稻机械化插秧都被安徽省农机局、农业部列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县,在项目的推动下,水稻机插栽培得到迅速推广,不仅在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栽培上得到很好应用,在种粮大户双晚栽插、粮经配套种植模式推广如“优质烟叶—稻、西瓜—稻”后茬双晚及时栽插上也发挥了巨大效应,年种植面积突破2 000 hm2,为该县粮经均衡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技术传播上采取示范与培训、宣传与观摩相结合

在技术传播上采取示范与培训结合,做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示范一片、成功一方,以事实向农民群众展示机械插秧的优势,扩大辐射带动作用。自2004年起,先后在火龙岗、陶辛、六郎、方村、湾沚、花桥、红杨镇的重点村、组和种植大户布点开展水稻机插栽培示范;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中对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重点讲授《软盘育秧技术》《插秧机驾驶操作和调整技术》《机插秧大田栽培管理、茬口衔接技术》等,培训方式上采取室内培训与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相结合,同时对机插秧示范户采取全程跟踪培训服务;技术传播上利用电视与新闻媒体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的知晓率,具体方式上实行宣传与观摩相结合。9年来,共举办短训班57期,受训逾3 900人次,召开各种现场观摩会65场,参会人员达5 000多人次,散发技术资料逾12万份。多层次、大范围的示范、培训,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被迅速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机械化插秧迅速推广开来,大大缩短了推广进程,实现了示范、培训、宣传、观摩效应的聚集。

1.4 创新推广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大户示范带动作用

在水稻机插示范推广上,坚持推广模式创新,一改过去在技术推广上一家一户示范方式,把“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指导方针。在水稻机插研究与推广上,坚持典型示范带动。一是坚持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三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点,设立机栽与人工栽插对照,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二是实行专家负责制,每个示范点、合作社、大户都有专家负责,耕整、育、插、管、收上采取一包到底。三是服务方式上采取技术人员与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以及种粮大户零距离对接,实行包干联系,指导到户,服务到田,培训到人。在育秧、机插、大田管理上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定期组织农机农艺技术人员以示范点为核心,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机插水稻栽培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截至2012年,全县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拥有水稻插秧机360台,年栽插面积1万hm2以上,水稻机插栽培大户25个,机插面积520 hm2,有力地推动了该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1.5 建高产示范核心区,提升机插栽培水平

扩大机插栽培影响力,提升水稻机插栽培水平,随着水稻机插栽技术的逐渐成熟,2008年把机插栽培引入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先后在方村镇、六郎镇、陶辛镇3个镇建立了百亩示范片9个,千亩示范片5个,扶持大户12个,累计应用面积1 233.3 hm2,所有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整地、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田管的技术示范。示范区全部达到和超过人工栽培水平,最高单产12.62 t/hm2,百亩攻关区平均单产达12.16 t/hm2,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突破10.50 t/hm2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在芜湖县的实施。

1.6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不断完善机插栽培水平

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是确保水稻育插秧示范推广成功的关键。自2004年起,农艺农机专家就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从水稻品种选择、床土准备、育苗方式、苗期管理、机插大田耕整、机插密度、机插作业要求、机插施肥管理、不同作物后茬水稻品种及接栽品种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推广与探索,对机插早、单、双不同栽培类型的水稻,从品种选择、播期、秧盘播量、育秧管理措施、播种密度与秧龄、后茬品种的衔接、机插密度、机栽施肥及田管等方面做了详细地探究,科学地制定了《芜湖县早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芜湖县单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芜湖县双晚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同时对芜湖县粮经配套水稻机栽栽培进行了技术上的完善与配套,丰富了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1.7 简化机插育秧技术,探索大田烂泥育秧

2007年前,芜湖县一直采用标准软盘旱育秧技术,一般情况下,杂交稻大田需秧盘195~270盘/hm2,常规稻大田需秧盘330~405盘/hm2,按用土4 kg/盘计算,营养土用量非常大,许多种粮大户认为标准的软盘育秧营养土的准备,床土的铺、盖费工费时,有的农户1年要准备几十吨营养土,工序繁杂,已不能适应大面积机插秧的需要。针对当时现状,2007年课题组对芜湖县营养土常规育秧技术进行简化,进行大田烂泥育秧技术的探究取得成功,编制了《芜湖县水稻机插秧大田烂泥育秧技术规程》。2007—2009年,在红杨镇周桥、湾沚镇新丰、陶辛镇新塘、倪家村用大田烂泥育秧机插示范全部获得成功。目前,芜湖县有1/2以上机插秧农户使用大田烂泥育秧技术。烂泥育秧技术的简化,使一家一户小面积也能进行水稻机插,机插育秧技术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为该县水稻机插从小型化向规模化、社会化方面走出了新路[1]。

1.8 培植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机插秧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过程中,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组建农机合作社,引导开展育秧、机插作业服务。通过水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芜湖县涌现出了一批水稻机插能手、机插种植示范大户、农机大户,在示范中帮他们牵线,培植一批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水稻育插秧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提高单机作业量和购机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机插秧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惠农、祥云、强盛等11家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帮助争取项目,扶持建立育秧工厂,实现育栽秧社会化服务。在该项目攻关组的扶持下,全县已经建立育秧工厂8座,每个育秧工厂1次育秧可栽插133.3 hm2,满负荷1年可栽插3 333.3 hm2以上。此外,芜湖县竹元拐农机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简称“四代一管”)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不仅服务本县,同时在定远、全椒、当涂、南陵等县开展跨区代育秧、机插秧作业服务[2]。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稻机插旱育秧营养土难解决

营养土旱育较烂泥简化育秧旱管机插后返青活棵早,同时还能实现播种流水线机械化播种,提高工作效力,而且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栽后减少漏穴率。菜园土或塘泥土是南方旱育秧营养土的主要来源,但长此下去,大量的营养土很难解决,成本费用也很大,制约水稻机插面积与推广进程[3]。

2.2 不同类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难落实

水稻机插与人工栽培不同,机插秧栽插过程中机械损伤较大,返青活棵迟于同期人工栽培;机插秧植株矮小,对整田和栽后水浆管理要求高,栽培技术与人工栽培有区别。由于机插栽培推广应用时间不长,很多农民对于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尤其对不同类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更难以掌握,常因栽培管理不到位,造成减产,也制约了水稻机插面积的扩大。

2.3 在建标准化育秧工厂作用难以发挥

当前各地都在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规定建设标准化厂房200~250 m2,连栋大棚或标准化大棚1.0万~1.2万m2,1次育秧可栽插133.3 hm2,而生产实践中发现,这些生产实施只有部分发挥作用,部分闲置而造成浪费。

2.4 水稻机插栽培推广速度不快

水稻机插推广在芜湖县已走过了9个年头,年机插面积仍不足30%,由于机插机械与育秧软(硬)盘等投入较大,一些中小型水稻种植户不愿投入,而购置了这些机械设备能开展作业的,由于对育插及栽培技术掌握不够,体现不出水稻机插增产的优势,甚至减产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了水稻机插面积的增加。

3 对策

3.1 简化育秧方法

因地制宜,选择灵活多样的育秧方式。有条件的进行规模化育秧,并实行流水线播种的可选择营养土旱育,营养土取土困难的可实行就地简化烂泥育秧,育秧完成后就地机插,不仅节省育秧大棚所占面积(闲置),而且减少远距离运秧成本[4]。

3.2 加大机插栽培技术培训力度,完善机插栽培技术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成立机插推广服务协会,把一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吸收进来,着重强化机插配套栽培技术的培训与示范推广,实现水稻机插与良法栽培的完美融合。

3.3 争取政府支持

在水稻机插起步阶段要争取政府对机插栽培进行补贴,把水稻机插栽培纳入像水稻良种法配套项目一样进行补贴;建立水稻机插栽培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实施面积;增加水稻机插栽培补助渠道,把涉农项目与水稻全程机械化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推广。

3.4 加强社会化服务

构建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农机服务产业链,建立水稻机插秧应用推广长效机制,加大培育和引导农机大户、专业服务组织进行规模经营。

3.5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现场会、农技科技入户、技术培训等方式大力宣传机插秧的优势和特点,宣传当地机插秧先进典型事例,形成全社会共识,增强广大农民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主动性。

4 参考文献

[1] 杨苏岷,薛莉,周钦辉,等.新沂市水稻机插栽培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0-91.

[2] 陈磊.水稻钵体机插栽培技术应用试验报告[J].北方水稻,2012(5):43-44.

[3] 王新斌,王永芬.超级杂交水稻机插栽培技术[J].现代农机,2012(4):25-26.

[4] 项忠兰,傅金平,袁祥,等.影响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112-113.

上一篇:豫豆栽培技术 下一篇:水稻增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