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抓新闻

时间:2022-09-07 04:40:25

望闻问切抓新闻

中医诊断疾病有“四诊”:望、闻、问、切。这“四诊”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至今还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实际上,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新闻采访中。

“望”就是观察。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人和事。这其中就包含着自己需要采访的人和事,即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说起来既容易也很复杂。有的是领导交办的采访任务,也有大量的社会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时,首先接触的是单个的事件或者是个人。这与中医工作的“望”是有所相同的,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初次接触,获取最初的感观和印象,对采访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单凭这一点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是远远不够的。

“闻”就是听取社会各界对采访对象的看法。用在新闻采访中,也可以表达为博闻多识。新闻对象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但它们大多属于一个大的范畴。是时政新闻,还是一般的社会新闻?是科技信息还是经济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在平时要多学多记,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要对某一行业或方面做到全面的了解,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在全局的位置或地位。

怎样才能尽快成为专家型记者?首要的一条,是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和努力方向。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专家型记者,说到底就是对某一领域有着独到研究和见解的记者。

要想成为专家型记者,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有人把新闻报道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第二重境界是透过现象、体现认识;第三重境界是超前预见和揭示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其实,第一二重境界,只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深厚的理论专业功底,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走势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怎么可能进入第三重境界?

一个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要想使自己的采写和主体读者群合起拍来,必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中央和省委即将或刚刚出台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法规,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大动作,中央和省委主要领导刚刚发表一个什么样的重要讲话,有关部门刚刚召开了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会议,新华社或有关重要媒体又发表了一个什么样的有用信息或者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现在的表述和以前有些什么不同甚至细微差别,都要用心研读,重要的表述甚至要烂熟于心。不光要理解掌握,还要随时看看这些东西与自己分工或关注的领域有些什么联系,从中发现线索,立即展开采访。一个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新闻敏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学习揣摩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个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也是在这样一次次反复比较中柳暗花明、跃入视野的。

“问”,即询问。问也是与采访对象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问,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很多时候,“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深入了解采访对象。但要注意,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等特点,要问得有法,问得有度,问得有艺术。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围绕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全方面了解采访对象的所有情况。在采访时,不是单纯听采访对象或他人的介绍,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尤其是在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会有所隐瞒或夸大,记者就要有敏锐的眼光,尽可能杜绝虚假的信息,把真实情况介绍给受众。

保持客观公正,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记者从事任何报道,都要出于公心,要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推动社会进步,绝对不能搀杂个人好恶,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置客观事实于不顾。特别是从事舆论监督,要尽可能虚心听取当事各方的观点,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平,不能天平倾斜,偏听偏信,更不能指手画脚,妄加评判。这样才能增加舆论监督的效果,同时也不致授人以柄。

事实是最有力、最无懈可击、最能服人的。作为记者,要时刻把事实摆在第一位,调查要深入,掌握的素材要准确翔实。写作时记者要尽可能退居幕后,用丰富感人的事实和细节来打动读者,绝对化的语言,过分的溢美之辞、情绪化的语言要尽可能少用,结论性的话尽可能不要出现,必须要说,也要尽可能引用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作出评判,这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切”,不是给采访对象把脉,而是记者在“望”、“闻”、“问”之后的思考和分析。这应该是记者处理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环。

这是发生在威海的一件事。有一次,劳动部门召开失业职工集中教育暨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动员会。会前,有关部门通知了市区登记在册的2000余名失业职工,并准备了一个大礼堂,安排了丰富的讲授内容,但留下来听课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者本来是冲着这2000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培训大会去的,但预期人员只到了十分之一,他就认为劳动部门吹了牛。但有的记者就从这种不正常的结果写起,以新颖的视角反映出了人人想写但不会写的稿件。这篇题为《威海失业职工培训受“冷落”》的报道中分析道:“据了解,从2000年起,威海市区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就远远超过了失业人数,只要不挑拣,都有工作干,威海市区真正失业在家的职工已非常少了。”从反面切入反而起到了加倍的正面宣传效果。

走路喜欢走老路,思维习惯用定势,这是常人难以避免的。但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必须尽量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定势是新闻自身规律的要求。千人千病,高明的大夫从不会开出相同的药方。新闻的根本特征就是求新求变,而思维定势抑制了求新求变的心理驱动力,成为新闻采写的大敌。克服思维定势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除了战争、灾难等突发事件外,平常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采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新闻,就要看谁能突破思维定势,看谁先“脑筋急转弯”。记者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写出视角独特的好新闻。一个好的记者,如同一个高明的大夫对待病人一样,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写出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新闻稿件,尽到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淄博日报社)

上一篇:传播学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现象 下一篇:彰显人文关怀 维护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