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竞争有限,体制无限

时间:2022-09-07 03:05:28

眼下,我国电视剧市场最热闹的莫过于由于一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剧)而引发的媒体大战了。

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平面媒体,乃至网络媒体,都将此事炒得如火如荼、人声鼎沸。顿时,赞叹者有之,拍砖者有之,愤慨者有之,同情者有之。有人认为,这属于“滥播”,会损害电视台的品牌价值,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呼吁政府进行干预;也有人认为电视剧能够被“热播”,说明了制片方开始提高在与电视台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电视剧市场的繁荣。还有人认为,无论如何,涉及其中的某些省级卫视频道藉此获得了高收视和高关注度,宣传手段值得借鉴。更有诸多专家从更深层次揭示了《团》剧之所以引发混战的根源。

抛开孰是孰非的问题,拨开层层迷雾,我们借此可以看清我国目前电视剧市场竞争的几个特点。

一是优质内容资源匮乏,精品电视剧生产力疲软,频道可拿来提升竞争力的资源筹码不足,一旦市场上出现所谓的“精品”,就会遭致频道哄抢。这点众所周知,无需赘言。

二是《团》剧混战是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必然之举。近一两年早有频道采用此招,只是影响较小。省级卫视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脸面”,承担着政府喉舌和舆论导向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出售广告时段获取利润。争取尽可能多的观众注意力进而获得更大的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改善生存条件的不争事实。频道众多,市场高度重叠,如何获更大一杯羹?电视剧越播越快,好剧成本提升,电视剧资源最大化就是一种必然结果。正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所言:“优胜劣汰的输家也不会退出市场,赢家却享有巨额的利润,这就造成秩序的缺失”。可以说,“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轨制”才是导致电视剧抢播和重播的根源所在。

三是频道竞争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体制的限制导致竞争永远不可能彻底。频道是国家的资产,“官商两面”特色坚固,就算有个别频道挑头破坏了“规矩”,但毕竟是广电集团下的“自家兄弟”,行为再出格也要讲究一定程度的避讳、保留。在此前提下,很容易和解。2009年3月13日,广电总局参与,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江苏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23家省级卫视在北京召开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合作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签署了《电视剧播出自律公约》。可以预见,今后省级卫视电视剧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收敛”。

顺应观众的收视习惯科学编排、做好剧目的正面宣传、配合广告主的投放计划,才能让一部真正的好剧产生“叫好又叫座”的效果。那么,频道围绕《团》剧的播出竞争,对于广告主而言有何影响?本质上讲,频道销售的是观众附着在时段上的注意力,广告主为此付钱做广告宣传,进而刺激产品的销售、提升品牌形象,自然注意力越高越好,节目越受关注越好。从理论和实际效果看,姑且不论是否“坏了行规”,各频道针对《团》剧的宣传手法还是可圈可点、值得肯定的。借鉴于电影宣传手段,近年来有实力的频道会对某部重金购制的电视剧进行系列包装,此次,包括江苏卫视、云南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都在3月4日晚上举办了《团》剧的首映礼,与观众互动,聚拢了大批人气,导致电视剧一开播即获得了高出平时数倍的收视率,针对该剧投放的贴片广告品牌也获得了较之平日更多的毛评点(见左图)。

(作者单位:CSM 媒介研究)

上一篇:汤臣广告:应时而变 下一篇:河北农民频道助推家电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