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时间:2022-09-07 01:14:14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摘 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常见的质量问题,即所谓的质量通病。文章从电器工程施工的角度对这些质量通病予指出,同时分析引起这些通病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和意见,以期能够对质量进行控制。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原因;预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022-02

1.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地工程,在其质量控制方面,涉及的面是十分广泛的,同时在电气安装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质量控制的问题。在实践中,安全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的偏离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几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本文结合电气施工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实践中经常产生的质量通病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预防质量通病产生的措施。

2.配电盘(箱、柜)的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

2.1质量通病

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七种质量通病:一是配电盘(箱、柜)不方正,导致门扇容易产生变形,同时在盘面也没有铭牌;二是没有按照规范的标准使配电盘(箱、柜)接地,使其连接不合格;三是没有统一配电盘基础型钢的埋设方法,同时基础型钢的接地也没有达到要求;四是在并列成排安装盘(箱、柜)时,没有对齐拼缝,导致缝隙之间差距太大;五是没有紧密牢固盘(箱、柜)内固定夹卡,不对齐排线,导致导线之间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够;六是使用黄绿双色线来作为盘(箱、柜)的门和箱体的接地连线;七是盘(箱、柜)内PE线端子板、N线端子板混接。

2.2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导致以上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妥善运输和保管箱体,导致其受到损害而造成箱体变形或者部分零部件脱落的现象的产生;二是没有按照规范的施工工艺埋设基础型钢,操作过程不仔细,选择不合适的检测工具,在型钢上采用气割开孔引起型钢受热而变形时,没有进行校正,对型钢接地的要求不了解。三是在进行配电盘拼装的时候工作不细心,没有经过多次的检验;四是没有把接电线精确的接在接地螺栓之上,没有采取除锈等保护措施;五是,在运输过程中导致接线头与夹卡脱落,使得导线没有整齐排列。六是产品质量不合格,也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安装;七是没有掌握具体的规范要求以及PE线和N线的功能和作用,操作粗心大意。

2.3预控措施

(1)根据图纸严格地对检查和验收配电箱,主要检查盘面以及盘内两个部分。同时为了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损害,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进行保管的时候要做好防潮的措施,不能将之倒立。

(2)在埋设基础型钢时应该与土建相配合,对水平度的指标进行随时的校验,确认后才可以进行混泥土的浇注,柜体与基础型钢采用镀锌螺栓作良好电气连接。

(3)对成排柜的安装应该同时安排不同多个人同时进行,并且应该在拼装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校验,只有所有的质量指标都符合要求之后,才可以用螺栓进行固定,同时还要再次进行校验。

(4)对盘柜的接地螺栓位置进行详细认真的检查,然后保证接地的有效性。不允许额外的焊接地螺栓。

(5)检查箱内导线的固定夹具,松脱的重新固定,将所有接线头螺丝等予以再次紧固。

(6)与生产厂家联系,由厂家或安装单位换成裸编织铜线连接。

(7)N线端子板应与柜体绝缘(浮空),PE线端子板应与柜体作电气连接,PE线、N线接于对应端子板。

3.电缆桥架及电气配管

3.1质量通病

(1)电缆桥架支撑件间距大小不统一,大距离敷设时,槽(工字)钢强度不达标。(2)桥架每节间电气连接出现虚接现象,长距离时没有进行重复接地。(3)线管进入盘箱内部高度不统一,管口有毛刺,锋口没有倒角。(4)电线管穿线前没有用塞头堵塞管口,穿线后没有采取密封方法和措施。(5)线管弯曲度太小,垠弯时钢管容易出现明显裂纹。(6)线管埋地深度不达标,埋墙时距墙面距离小于15mm。

3.2原因分析

(1)对规范不了解不熟悉,没有责任性,使得其整体效果不佳,没有通过计算就设置桥架。

(2)没有清理掉桥架连接处的油漆,也没有根据要求和规范进行重复接地。

(3)施工经验严重不足,没有用锉刀和砂纸磨平加工管口。

(4)对堵塞及密封的功能不熟悉,电气施工的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5)没有严格的掌握规范标准,钢管的材质存在问题,喂弯温度不够。

(6)对施工的工艺没有进行清晰明确的规定,不知道距离以及深度所起的作用。

3.3预控措施

(1)统一间距为2m,进行规范化操作,在进行大距离敷设桥架之前应该计算承重量。

(2)电气连接每一节的桥架,在进行螺栓连接时,应该把垫片处的油漆进行清除,使得复点连接能够做好,同时对接地的电阻值的大小进行测量。

(3)在完成盘箱内线管的敷设之后,应该对对其进行统一的切屏,最好是露出基础面的50~80mm,然后对毛刺一根根的进行提出,将管口磨圆,同时利用护套对管口进行保护,将箱体锁紧。

(4)敷设线管之后,电工应该利用塑料布或者木塞对其采取密封,避免杂物进入到管内,同时要对导线穿管之后实行接线,采用胶泥等其他的物品将管口进行密封。

(5)应该使布管的走向合理化,弯曲的角度应该大于或等于九十度,按照不同类型的材质以及不同的厚度对管子具体进行喂弯,采用专用的弯管机,从而保障其表面的平滑,避免裂纹等不好现象的出现,严格控制温度,同时要检查弯后的整体外观

(6)在进行埋地敷设时,严格根据规范施工,对深度要求进行控制。电线管埋人墙内,离墙面要大于或者等于15mm,应该保持管道敷设的“横平竖直”。

4.电缆、电线敷设及连接

4.1质量通病

存在的质量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2根以上导线同时出现在同一端子之上。二是没有采用标准规范的保护管径对室外的敷设电缆进行保护,同时也没有露出足够的长度在外面。三是L1、L2, L3,N和PE线色标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四是在电缆沟内的电缆敷设交叉比较混乱。五是没有在电缆保护管敷设与热力管道交叉或者接近之时,没有做好相应的隔热层。六是在过楼板处以及穿墙处的保护管使用不规范。七是在剥除电缆(线)绝缘层时损害了芯线或损坏了电缆电线绝缘层。八是没有规范化的排列电缆沟内的支架上额高低压电缆。

4.2原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电气安装的基础知识;二是没有按照电缆的外径和道路、建筑物的地梁宽度对保护管的长度和外径进行计算;三是电工缺乏工作责任心,不熟悉规范;四是没有清楚地进行技术交底,对相邻管道不熟悉,导致没有对热力管道进行隔热处理;五是没有利用专用工具,在切割导线绝缘层之时,力度把握不准确,使得芯线或者绝缘层受到损害;六是没有根据工艺规范敷设;七是,工作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八是没有统一的计划与指挥。

4.3预控措施

(1)对铁路、公路等宽度和电缆型号、规格及根数进行测量,从而确定保护管外管尺寸。管的长度除满足路面宽度外,还应在两边各伸出0.5~1m。一般管内径大于或者等于电缆外径的1.5倍,管口应做成喇叭口。

(2) 制定严格的技术交底制度,对于电缆的走向范围内的工艺管道,施工人员应该进行详细地了解,同时在热力管交叉或者接近电缆时,当敷设距离小于标准距离时,要做好隔热处理。

(3)电缆敷设前编制工艺并附排列图,明确各类电缆的排列顺序,结合每根电缆所需长度弄清盘内电缆的长度能否满足要求,避免中间接头和造成浪费。

(4)要根据设计图纸,对同一条电缆沟中的电缆进行敷设,了解每一根线缆的走向等相关信息。截面较大以及长的电源干线应该首先敷设,其后在对截面相对小且短的线缆进行敷设。在完成一个电缆的施放之后,应该将标志牌挂好。保持电缆的布置合理,同时在电缆与电缆之间应该预留一定的余量。

(5)电缆沿墙安装时,在穿过墙壁和楼板的地方,应设置保护管。穿过墙壁保护管伸出墙面宜为20mm,露出楼板高度宜为150mm。

(6) 采用专用的剥线钳对导线的绝缘层进行剥切。同时在剥切绝缘层的过程中,应该用斜角进行切割,避免损害到没有剥开的部位。

(7)掌握规范要求,禁止2根以上导线接在同一个端子之上。

(8)认真学习规范,敷设电缆(线)时针对不同功能将导线分清五线的色标:L1( A相)用黄色,L2 ( B相)用绿色,L3 ( C相)用红色,零线(N)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E)一定要用黄绿双色线。

5.结语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严重的影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这些质量通病通过一定的预防措施能够得以避免,因此本文对这些质量通病进行分析,找出这些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预防措施,即需要施工单位首先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促使其进行自我学习,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要求施工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操作,从而避免质量通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850303-2002.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里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4〕电气装里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GB50171-92.

[5]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住宅楼房阳台的探讨 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