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时间:2022-09-07 12:59:08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谢英俊

1977年毕业于淡江大学建筑系,“永续建筑,协力造屋”的倡导者,被誉为“现代有巢氏”和“建筑界的史怀哲”。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和发展其独特的轻钢柔性住宅体系及有针对性的生态环保的解决方案,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常民建筑之路。虽然外界常把谢英俊及其团队与灾后重建联系在一起,称他们为人道主义建筑师,其实他们更是接续了包豪斯现代主义中断的香火,着眼于普罗大众居所在当前永续发展课题下应如何作为。谢英俊设计的建筑体系提出“互为主体”的观念,设计者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施工者、使用者皆可参与进来,不论是对建筑的想象,或是生活、文化、环境、信仰……都有机会展现,并反映出不同地区、族群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既挑战了一般理解的现代建筑操作模式,也挑战了当前的价值观,甚至于美学。

项目地点 台湾屏东县内埔乡

业主 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

建筑设计 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人员 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谢长荣、陈敬烜、洪明裕、刘肇隆、潘泗毓、张鹃后、江敏懿、洪志佳、潘昌佑、打开联合设计工作室刘国沧、陈俊铭、吴建彰、王煦中、简彰庆

结构设计 黄光勤结构技师事务所

结构形式 伞架:钢结构

行政中心:清水混凝土

建筑材料 清水混凝土、耐候钢、钢、太阳能光电板、级配贫配混凝土

设计/建成 2006.2/2010.10

清初记载六堆景象:“阿猴(现今之屏东)林大树蔽天”、“行数日不见日色”,可想见当年原始森林之茂盛、广阔。现今六堆平原林木稀疏、气候酷热,因此设计构想以重建雨林树冠层为出发点,往昔的“阿猴林大树蔽天”转变为“替大地打伞遮荫”,以现代的空间为媒介,不仅让参访游客亲身感受到古谚中的庇荫沁凉,也让生态园区内的植物能缓缓生长,成为游客与小区居民行走活动其下的一处休憩庇护之地。

最受瞩目的是伞架聚落园区,六座巨大的中央支柱以构成清晰的姿态向上拔起,撑出一个个直径约15m的庇护之伞。这里“圆”的符号虽然表达抽象含蓄但却更为外放多样,让伞或者斗笠伫立于农田中的联想立即浮现,远比福建的客家土楼更加贴近属于台湾本土的客家文化。巨大伞架下散置各式小建筑群,提供导览、亲子工艺、市集、亲水游乐等功能。建筑群墙体以场地剩余土方拌和粘土及少量混凝土构筑成厚墙,呈现客家土楼夯土墙的质地,提供绝佳的隔热性能。南向配置生态水池用以调节周边温度,即使到了夏天,伞下仍能提供凉爽的微气候条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同时倒影拉近大武山,让平坦无趣的景观多一个向度的延伸。

这里建筑物的主体性降低,采取松散、近乎“无为”的态度,为不可知的未来使用与发展预留模糊空间。此外尽量保持建筑弹性调整的可能,在建成构成的部分,采取可拆卸、重复组装与更替的方式,从而可随着空间的需要而调整使用形态、配置与面积。

设计回避建筑对地域文化涵义的直接诠释,而是建构一个开放平台,让社区居民发挥创作力,参与构筑,呈现多种多样缤纷的样貌,让文化诠释权回到社区居民手里。设计者经营的乃是“善治素地”(佛经语)——高明的画师要做的是打好底,处理好背景,如此色彩、形像才能在其上显现……

上一篇:港口新城小学 下一篇:一个建筑家心中的可持续创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