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11:20:0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从古到今,阅读是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有效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阅读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思想把阅读教学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朗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并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我认为,只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而不闻学生的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成功的课。在阅读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正确、流利、有情感”这三方面的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以一贯之、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则各有侧重。阅读方法不止是朗读,还包括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各种方法对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有不同的优越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强调阅读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的自主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机械分析和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上反应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非以人为发展目的的课程观。阅读教学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效就减少了许多,没有情感熏陶、感染,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阅读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作者、读者和文本间的沟通,真正实现“读有新意,写有创见”的目标。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通过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把“读”落到实处,让“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道出了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读,教师在方法上给予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坡渡镇高梁小学)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探索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