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考棚记忆碎片

时间:2022-09-06 09:51:03

“古人常常将考题写在一扇木板的两面,由专人抬着从甬道穿过,坐在考案后的考生看清题目后便开始冥想落笔,我仿佛听见他们沙沙的落笔声、看见他们为上榜进官皱着眉头思考的样子、又有胸有成竹露着笑脸的表情。”

家乡玉山有一处古迹已埋在人们的记忆力,那就是玉山考棚。考棚就是古代科举考试时集中考生会考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教室吧!

我对考棚的了解是源于地理老师的介绍,她平时很受学生的欢迎,周末还会抽时间带我们走县城作普查。玉山考棚是最早是在乾隆年间建造的,倒塌后又在道光年间重新建造。到咸丰时期又销毁殆尽,同治时又重新修葺。春节,我和在外地工作回来的姐姐一起,又对考棚进行了一次探访。

考棚是层层相连的围屋,四幢青砖瓦房围筑成一个小四合院,左右两边青砖厢房是考场,各25个开间,每个开间又设两个考案,门楹之上还有“天字号”“地字号”这样按千字文编排的号,可以容纳100个考生。中间是一条宽宽的青石板铺就的甬道,用以展示考题,古人常常将考题写在一扇木板的两面,由专人抬着从甬道穿过,坐在考案后的考生看清题目后便开始冥想落笔,我仿佛听见他们沙沙的落笔声、看见他们为上榜进官皱着眉头思考的样子、又有胸有成竹露着笑脸的表情。厢房里的考场分前后两进深,前面是设有考案的考室;后面是设有灶台的起居室。五天的考试时间里,考生不能踏出考场。在考棚的一南一北分别是考前训导衙和考官办公室,各五个开间相对而立。

每年的农历4月份是考棚最忙的时候,十里乡亲的学子齐聚在千字号里准备开启人生的舞台,考官们被花轿抬进来,铁面无私的监督起考试的全过程。

在母亲眼里,玉山轴承厂的子弟是幸运的,因为考棚后来成了他们的职工宿舍。房子是其次,考棚里的才气是关键,据说在考棚住过的孩子80%以上的人都能考上大学。

一直苦于没有修葺资金的考棚如今被列入旅游开发重点项目,翻新工作正在进行。只是,去年9月份这里的甬道上还落了一地的秋叶,非常好看,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这里已经变了样。考棚里的住户全部搬走了,原本那些肃穆宁静的青石板失去了踪影,考场的门窗也换成了新的杉木,原本长在甬道两边的高大的老树大抵也因影响翻新工程的开展,已被清理出场。除了还在等着被拆的导衙里的梁柱,这里几乎看不到历史的信息了。

考棚东边200米的地方是县城的另一处文物一一明代城墙。爬着藤蔓长着青苔的老城墙沿河而建,古城墙上除了藤蔓还有粗壮的树枝从墙体的缝隙里钻出来,它没有长城庄严,却在沧桑中透着古朴。玉山的古城墙有“城围七里,高二仞,广丈有一尺,女墙四尺”之说,是在嘉靖年间修建的,并在城东西南北各开一处城门,分别取名为“润泽”、“廉善”、“垂教”、“采栗”,寄有百姓的美好愿望。

在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从城内方便到达大西门繁华的商业区,东边城墙凿开了孔道,西边则从小西门进出。1942年日本轰炸玉山,小西门孔顶被炸塌,东边的孔道为了便于高炮部队通过而拆去孔顶。后来由于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原因,七里的城墙仅剩下东南两面残留的1400多米了,城门大、小东门及南门基本保存下来。

城墙近河而建,风光秀丽。尤其是考棚附近的小东门,出了城门便是冰溪河,河面上是由一条条船首尾相连船搭建而成的浮桥,踩在上面晃悠悠的,甚是有趣。清澈见底的河水常常吸引城墙下的女人来洗菜、洗衣服。

我们从小东门走到大东门,走走停停一路在拍照。姐姐说这些场景说不定明年回来前就消失,所以一遇上了就要记录下来。看着这些逐渐破败的古迹,真不知道它还会存多久。

上一篇:所谓旅游,不过如此! 下一篇:别样风情里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