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疑解惑”

时间:2022-09-06 08:04:11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疑解惑”

[摘要]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中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在反思传统中学历史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设疑解惑”教学法是一种能把我们的现代教学理念一一一一如“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素质与能力”等落到实处的实用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设疑解惑 问题教学

“设疑解惑”教学法在扬弃传统“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把那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不经思索即能回答的问题精简掉,教师设计问题做到优化、精化和重点化,注重问题的质而不是量;更重要的是把课堂设计成学生的课堂,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置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堂必须强调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满足学生个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以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设疑解惑”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课堂上,笔者把教材设计为“读”、“想”、“议”、“问”、“练”五环节。其中“读”、“想”、“议”、“练”均为教师设疑。有问题如下:①、读――“梳理本节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之兴起标志、指导思想、口号、主要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主要内容、范文名篇。”②想――“请思考:为什么会兴起新文化运动?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③议――“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矛头指向孔子,儒家思想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今天,我们主张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做法?”④练―一(练习题略)。这几个环节实际上是“问题教学法”的继承,对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如识记、阅读、理解、分析等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当然不能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把经验丢掉。

不同的是,新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置疑一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就教材提出问题。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果说教师的设疑提出一些普遍而基本的问题,体现面向学生全体,那么由学生提问则兼顾到了每个学生个体,能够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节课,学生提到的问题很多,其中很有价值的有:①新文化运动与历史上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②今天的语文课非常注重文言文学习,这是不是复古?如果是,当年新文化运动干将的一番心血是否就白费了?③什么是儒家思想?等。从这几个问题我们可看出,学生的思维在向广泛和深远的方向发展:注意到文化进步的历史连续性与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怀疑与批判的目光观察历史与社会,联系并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拓宽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关注;等等。

教师的设疑与学生的提问是本教学法的两方面。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师的设疑基于专业的眼光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问与质疑出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历史思维的需要,事关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更不可少。教师的备课环节再缜密,也只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容易挂一漏万,对学生的需要很难想得周全和面面傧到。因此,由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难或进一步想了解的东西提出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笔者备课时设计了讨论儒家道德的议题,但没有料到(也许不少教师亦没想到)学生这么多年学习,竞不知道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什么,更少有学生能较清楚叙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史。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就此将疑问托出,从而对祖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儒家思想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我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做的课外查询、查找资料与进一步探索研究,不但让他们整理出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以“孔子仁政与书记以德治国”、“儒家之‘信’思想与现代企业精神”、“客观对待儒家思想”等为题写成了相关小文章。可见,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弄清楚的东西,他们能够深入地、主动地探索和研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不容低估的,其思想的火花如泉喷涌,会产生由点到面的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课型没有漏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德育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确是历史等社会学科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新课改”认为德育的渗透注重的是自然,不牵强。生硬的说教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实际上这节课也注意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而“理解”正是今天社会科学理论界前沿极力提倡社会学科应当渗透的人文精神之一。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遭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中的功能。

“设疑解惑”教学法概念本身就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学生亦可以将心中的疑问和盘托出。问题不单纯来自教师的备课,更来自学生的预习与阅读。这种开放性和平等关系对师生尤其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学生因教师有深度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而发展,教师亦因学生的诘问而提高,正符合“教学相长”的原则。光是有教师的提问,学生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活动,想象力受到牵制,思维不能随意发散。久而久之学生只知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发、主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动力,创造性当然无从谈起。而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其研究探讨的动力比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大,研究也将更深入,其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物课堂的四点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