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穿刺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06 07:45:28

心包穿刺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置管在治疗心包积液中的疗效、安全性等。 方法 从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心包积液病患中选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通过心包穿刺置管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结果 该组40例心包积液患者均成功置管,其中留置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1 d,40例患者均未发现有感染现象以及组织脏器受损等不良情况。此外,有3例患者具有导管堵塞的情况,在采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后导管恢复通畅。 结论 在心包积液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心包穿刺置管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包积液;心包穿刺置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028-02

Clinical Study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ZHANG Bo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dingshan City, Pingdingshan, Henan Province, 4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pericardial effusion treated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ricardial effusion in this group was conducted successfully. Of which, the shortest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was 5 days, the longest was 16 days. No infection, organ damage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ere found in the 40 patients. Although catheter blockage occurred in 3 cases, the catheter restored patency after being flushed with heparin saline. Conclusion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s quite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ericardial effusion;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linical research

心包积液属于心包炎症状中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在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多需要采取反复性穿刺抽液,而穿刺期间的风险较大,稍有不慎极易引起心率失常、脏器受损、死亡等不良事件[1]。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所取得的引流效果良好,不仅可明显减少或避免心包积液的情况,还可预防由于反复穿刺而引起的心包缩窄。在治疗期间,通过心包穿刺置管中的导管采取药物冲洗,可有效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缓解由于全身化疗而导致的不良反应,预防由于心包填塞而导致的死亡事件,提高患者存活率。为探讨心包穿刺置管在治疗心包积液中的疗效、安全性等,该研究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心包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40例心包积液患者采取心包穿刺置管的治疗情况,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0例研究对象均属于心包积液患者,其中包括男25例与女15例,年龄最大为71岁,最小为16岁,平均年龄为(44.56±3.68)岁;病程最长为2年,最短不足1周,平均病程为(20.61±9.82)月;经超声检查,40例患者均确定为心包积液,其中具有心包填塞不良症状的患者共有20例。40例研究对象中,6例风湿免疫性疾病,4例甲减,14例结核患者,12例肿瘤患者,外伤患者2例,原因不明者2例。

1.2 方法

采用国产的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规格为5Fr2 cm×16 cm。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的心脏超声后,选择半卧位,在心尖部、胸骨旁等处选一处作为穿刺点,对穿刺点进行常规的消毒与铺巾,采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通过Seldinger技术对心包进行穿刺,注射器始终保持负压的状态,在成功穿刺后,将导引钢丝置入其中,使用扩张鞘顺着引导钢丝对皮肤与皮下组织等进行扩张后将导管置入其中,然后去除导引钢丝,缝扎导管尾端并采用无菌贴进行固定,接着连接引流袋实现闭式引流[2]。在引流量、引流速度等方面,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结果

该组40例心包积液患者均成功置管,其中留置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16 d。置入心包腔内的导管较为细软,因而40例患者均未发现有感染现象以及组织脏器受损等不良情况。此外,有3例患者具有导管堵塞的情况,在采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后导管恢复通畅。患者首次的负压引流量不高于200 mL,其每次引流的时间均在3 h以上,引流次数最多有8次,最少仅有1次。患者每日引流量

3 讨论

引起心包积液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心包本身、全身疾病等均属于引起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结合上述病因采取治疗措施,还需要采取心包穿刺抽液治疗,以减轻心包填塞的症状,避免由于纤维素沉着而引起心包缩窄[3]。重复性采取穿刺抽液虽然可缓解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重复性的穿刺抽液,极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脏受损、血管受损、心包膜反应、气胸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通过外科手术将胶管置入心包而采取水封瓶引流的做法,具有多种弊端,例如易渗漏、易感染、创口大、护理困难、生活水平降低等。过去较常应用的猪尾巴引流导管装置,但此种方法也具有积液渗漏、创口大、留置1 d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等弊端。相比起过去采用的穿刺法,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方法具备了多种优势,其中有[4]:①该种穿刺抽液法可在床旁实施,易于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且导管的尖端为柔软质地,不会对心肌产生刺激性损伤;②该种穿刺抽液法可在反复性的抽取新标本中实现无创性,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可明显提高其阳性诊断率,此外还可使患者的心包积液尽量实现分次排尽,从而使患者墙内残留的液体减少量最大化,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③该种穿刺抽液法具有创伤性、开闭方便、易于固定、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优点;④该种方法中所采用的导管具有侧孔,可降低堵管的发生几率,避免由于积液过于黏稠或存在絮状物质而导致堵塞;⑤该种穿刺抽液法中,患者长时间置管不会出现感染与导管脱落等情况,易于携带,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不大,可显著改善生活水平,避免反复性穿刺,还可对引流速度进行自行调整。

心包穿刺属于有创操作,在心包穿刺治疗中,对于技术的要求较为严格,其中需对几点加以注意:①在手术前,需指导患者进行凝血全套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查,从而确定患者无凝血障碍疾病;②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采取心包穿刺的必要性以及在穿刺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获取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穿刺工作;③在穿刺前,需首先采取心脏超声或是胸部CT等进行定位,确保患者无心包粘连的情况;④操作期间,需严格保证操作的无菌性;⑤穿刺期间,需通过心电监护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便于在出现问题时可及时解决;⑥首次引流量应控制在200 mL以内,在之后的引流中可逐渐加大引流量,单次引流量不要大于500 mL,需严格掌握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肺水肿等不良症状;⑦若流出的引流液没有增多的现象,应指导患者采取B超检查,明确是无法引流的原因。

4 结论

综上所述,相比反复性穿刺抽液、心包开窗引流、猪尾巴导管装置等方法,在心包积液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心包穿刺置管的治疗方法,所获得的疗效更为明显,且该方法的安全性高,成功率大,引起并发症几率小,对缓解与消除患者的不良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蓉,刘倚河,刘舜辉,等.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40例[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53.

[2] 周顺厚,马晓芹,杨君梅.介入性超声下引导心包穿刺置管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1):820-821.

[3] 蔡玲,唐胜惠.超声定位下心包穿刺置管术在心包积液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24):97-98.

[4] 陈洪,艾伟民,杨洪,等.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47-1748.

[5] 于铭,韩增辉,周晓东,等.超声引导下心包积液穿刺及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J].超声医学杂志,2007,9(1):25-26.

(收稿日期:2013-12-02)

上一篇:81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把钱借给世上最穷的那些...